時光悠悠,逃離高中沈重的課業和等車生活之後,離開高雄,就暫別了公車十多年; 到了花東生活,一小時一班的客運,和蜿蜒曲折,沒有固定站牌的市公車,讓我回想起在高雄乘車的日子,雖然有些不安、焦急,但終究還是幸福的。

    十年後,再回高雄工作,考到了汽車駕照,對於市公車,變成可有可無的「生活配件」,只有在這幾年,油價高漲,捷運開通之後,公車、捷運和11號公路才逐漸融入我的生活。

    然而,十多年來,時代進步了,社會也日益發達,加上公車路線規劃得較週詳,更重要的是,心境轉變了,所以搭公車不是煎熬,而是方便; 不是困擾,而是幸福。

    高中的時候,站牌上面沒有明確的時刻表,離、尖峰發車的時間更是參考用的; 所以印象最深的是,每次補習完,約莫晚上九點多,一群學生背著書包,站在火車站前中山路的安全島上,遲遲巴望著屬於自己路線的市公車到來,心情確實是「過境千帆皆不是」,好不容易等到了,擠上了「沙丁魚車」,又一路迤邐搖晃,窗戶、車殼叮叮鏘鏘聲就這樣伴我「暈」到家; 偶爾難得有座位,按下了車鈴,還得穿越狹窄的走道和人牆,真的是「忍氣(汗臭氣味)吞聲(嬉鬧聲)」呀!

    這樣子的公車印象,確實讓我在花東求學時,造成極大的反差,也讓我重還高雄時,一度對市公車有某種畏懼的刻板印象。

    再度跨上公車,是過年期間,因為完全免費的強大吸引力,讓我也跟暫時降為「無車階級」,當起二、三天的「偽公車族」。一上車,司機大哥洋溢著笑容,問候我新年快樂,公車上也張貼著「新春恭禧」的紅色布條,搭配著城市的年節氛圍,讓置身在車體內的我,頓時有股莫名的感動,總覺得,能夠穿梭在無形的節慶氣息和有形的城市街廓裡,一路追溯中學的公車記憶,是極其美好的。每駛過一個定點,就勾勒起年少青澀的往事,那些補習班、曾經有過分隔島的中山路、曾經沒有燈光綴飾的中央公園和還沒誕生的城市光廊,曾經是包子饅頭的大本營-同慶路,還有公車最大宗的集散地-舊火車站…如今早已放頭換面,掀開新的容顏,呈現不同的風采。

    現在的公車,方便多了; 有一次我搭168環狀幹線,毫無預警地就在捷運文化中心站停了下來,我問司機大哥怎麼了?他笑著回答:「因為各站要算準時間,才不會誤點太久,也才能讓市民準時搭到車…」,這是多麼貼心的設計; 而且現今的公車,不但候車亭建置有動態系統,連車上也有跑馬燈、中英文站名廣播和感應卡的設備,更讓民眾感受到「國際化」與「e世代」的來臨。

    仍有許多外地的朋友向我抱怨市公車必須「有耐心」地等車,這是事實,但我總是告訴他們,不妨利用等車的空檔,看看週遭的環境,不論是人文、自然的,都代表著高雄獨到的景緻; 又或者在方圓二、三百公尺的範圍內,恣意遊走,體驗南台灣的熱情與豪放陽光港都,一直是市民的生活寫照; 奔騰豪邁也一直是市民的性格。有了這樣的態度,我想,大概可以將等候的無奈轉嫁為悠閒的情趣吧!當然,我更引頸期盼,市公車的間距與時刻表,能夠更密集,並且更準時。

    高雄市公車,嶄新再出發,帶給市民朋友更多美麗的記憶,也都象徵著生活品質的進步與提昇。如果說,愛開創了人世間最美好的奇蹟,那麼我想,我們都應該以實際行動,愛上搭車的習慣,才能讓我們的公車,繼續駛向未來的夢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彥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