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據報載,有140萬戶佔所得最低家庭兩成,每人一年超支二萬多,這四年經濟復甦,財務反而更惡化; 台灣底層社會的戶數,借錢過日,我們中上層的下午茶,夠他們過一天。上一期商業周刊,記載前蘇聯,東歐社會主義國家富人排行榜,前又見,世界、華人首富…。
這樣子的新聞,我們看多了; 我們看得出報導想傳遞給我們的訊息,但卻看不出”因應對策”; 看到小五的孩子要養起一家,看到一名癌症要養十多個孩子,我們更看到有愛心的民眾及社工人員陸續關懷,但卻看不到”實質效益”。但是,接受了錢之後,他們婉拒了,因為他們活得有尊嚴,還有殘喘氣力勉強過活,有錢,只是治標的方式。
我們對於弱勢族群(身障、清寒、高關懷…)的福利政策是:用直接發錢來「補洞」,我們的各種現金補助比率太高,導致沒有經費去做服務。發錢最容易,政府一道行政命令,民眾就領到錢,但卻買不到服務。說穿了,我們需要培養專業人力與提供服務環境,但這卻需要長期計劃的。
金磚四國崛起,造成了國內貧富差距擴大,失業率上升,底層社會更窮,似乎無能享到金磚帶來的福利; 底層社會的家庭收入主要來自工資,但台灣工資的上揚幅度卻不大,且台灣的內需市場不大。
拉回教育層面來,當台灣的教育經費僅是南韓的十分之一時(其中九成是人事費開銷); 當教育主政者暢談國際化、世界觀時; 當六萬多的小學生繳不起午餐時…我們的孩子,偏遠地方的孩子,他們成了教育的犧牲者,連教師也面臨了少子化、超額的威脅者; 我們常說,窮不能窮教育,苦不苦孩子,但是,只聞樓梯響,卻不見改善的政策下來。
李家同教授帶領一群大學生,創辦了博幼基金會,造福了偏遠地方的弱勢孩子,著實令人感佩!也許教育的史懷哲就是這樣子默默的付出吧!窮孩子奢求的不是美味的佳餚,只是一餐夠溫飽的飯; 不是精裝圖書,只是一套夠使用的文具; 不是冠冕堂皇的教育政策,只是一筆能夠真正用在他們身上的經費。
生存、求學都是權利亦是義務!救救底層社會的人,也救救弱勢的孩子吧!他們不是不發聲,只是他們的聲音小得可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彥佑 的頭像
    彥佑

    洄瀾墨客

    彥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