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氏症&語言障礙
唐氏症(Down’s syndrome),又名蒙古症, 是因為染色體異常所引起的,患者的基因第21對染色體比正常人多一個(47個)。唐氏症一種最常見的先天性症候群,因而導致其身高、體重比正常孩童小,發育也比較慢、臉型特殊、且多伴隨發展遲緩、智力障礙的現象發生。根據國內外研究指出,唐氏症兒童雖然智能不高,但並非與智障為同性質的族群; 故若將其視為智能障礙看待,低估唐氏症兒童的能力或是給予不符合其學習目標的課程,將導致其學習上雙重障礙。
智力障礙的兒童多少受認知功能的影響,在語言能力發展亦會受到阻礙; 但研究指出,其語言理解能力優於口語表達能力,這和左右腦的開發有關係; 從神經學上來探討,一個有同步發射過的神經元會與其他神經元連接成一個神經網路,網路愈密集,神經之間的訊息傳導愈快,愈能觸發其他的網路,而唐氏症正是腦與神經之間的連結有缺失,導致掌管溝通能力的大腦運作失常; 因此在臨床實驗上,普遍發現其在語言溝通能力的學習上有些許困難。
除了正常人的冷嘲熱諷之外,亦即社會性互動不頻繁; 唐氏症兒童在語言溝通學習困難尚有其他原因,包括聽力、舌頭、肌肉張力、認知缺陷等生理因素外,在神經系統結構上亦有異常的情形,包括腦重量較輕、腦溝紋淺及腦皮質神經元較少。既然唐氏症兒童的認知、神經和感官知覺的能力較弱,對於語言的接受,勢必會有種程度上的難度。舉凡語言的要素(語音、語意、語法、語型、語用),或是語文系統的複雜、多變的聲韻母及聲調、詞性、意義所構成的語音組合,在遲鈍的感覺功能區中均無法有效分辨。
唐氏症兒童早期語言溝通能力與正常兒童之落差並不大,而隨著年齡的成長,所要學習的語意、語音也越難,其和一般兒童的能力的差異亦愈來愈大。若能在言語期(一歲左右)儘早提供早期療育,包括生理缺陷的醫護治療、職能復健、口腔動作發展訓練、感覺統合等,均有助於日後說話的精準度。孩童內心的語言學習需經過五個層次,由低至高層分別為感覺機能、運動機能、情緒、社會性、語言思考,亦即要達到語言層次,是需要一段時間的,更何況對於語言溝通有障礙的唐氏症兒童; 其語言學習歷程確實非常複雜,若能提供非口語溝通方式替代口語溝通,可讓其加整適應社會。
語言治療師與特教老師應以專業角色的立場,設計一套適合他們學習的教材,家長也應全力配合,共同整合專業運作。唐氏症的孩子儘管語言能力低落,但在一般表現方面均不差,若能突破語言溝通障礙,協助他們獨立生活,習得一技之長,在社會上的發展應不成問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彥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