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素質,令人堪憂
筆者目前有幸受教育局督學之邀,至大學與學生分享社會經驗與理論實務的課程。在講課的氣氛及與學生的互動之下,讓筆者深感現今的大學生,其素質果真如外界人士所言,日益低落; 姑且不論”人才”問題,連”人品”問題都值得堪憂。
第一堂鈴聲響起,原本象徵一日之計在於晨的莊嚴聲響,頓時間成了學生起床的吵嘈聲; 過了五分鐘,學生三三兩兩進教室,左手拿著行動電話,右手拎著早餐,找著同學幫他佔領好的位置,而學生的座位安排更像是”馬蹄型”,好似坐在我前面的同學,會被我箝制住一般。在座的學生竊竊私語,無視於我的存在,整個教室被早餐味和談話聲浸染得五味雜陳。難道這就是大學校園自由化、學生自主化的後果嗎?連生活紀律、學生本份都無法堅守,這樣的校園風氣及學習態度真的令人不敢恭維; 連自身的本分都無法恪守,更別提尊師重道了。
筆者亦是近年從大學畢業,實不難理解目前學生的求學態度。之前報載學生平均一天唸書時間不到一小時,其實並不令人驚訝; 老實說,對一些沒有考試及課業壓力的學生來說,”一小時”著實太高估他們了。筆者曾造訪幾所大學,從教授及學生口中所聽聞的,扣除做報告的時間,有大多的學生是在打工、電玩、娛樂、自認毫無意義的生活中渡過的; 就算是在做報告,也絕大多是在時間不得已的逼迫下”生”出來的。不可否認,有些大學生是埋首於研究、讀書的日子,但幾近微乎其微,而面對愈來愈複雜的世界、瞬息萬變的全球化今天,台灣未來的競爭力,正是寄託在這微乎其微的學生身上。
數日前又有一則報導,關於文化大學學生不願被當”文化小學”看待,只因”對號入座”的事件。筆者不解,大學目的是研究高等學問,和”座位”有何關係?莫非大學生心智停留在小學生?若是不希望有固定座位的的理由是可以分組討論,那無可厚非; 竟然有學生反對固定座位的原因是「怕老師點名」; 另一位學在旁附和「學校在山上,第一堂很容易遲到」。試問,學生上課不遲到、早退、缺席算是過份的要求嗎?上課勤於發問、做筆記,難道會擔心教授點名嗎?更誇張的,第一堂容易遲到可以構成理由嗎?為什麼連小學生都要求得到的本分,套用在大學生身上,反而成為他們的累贅呢?
筆者並不是刻意抹黑現在的大學生,而是期許能透過學生的盲點,指引出大學生一個新的方向。社會結構在變,學生的行為舉止變得更可怕,自我意識變得更澎漲,讓人覺得整個校園是不是回到了品格真空的叢林社會。在大學數量已高漲到一百五十多所; 教育部實在有必要嚴格控管,而學生本身更應有自覺能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彥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