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拜讀四月十日「小吃,越台灣越有名」一文,筆者想提出淺見,就教於先進。
台灣的小吃文化,已經不在是在地的小吃文化了; 個人想以文化大拜拜來形容台灣各地的文化產業,動輒xx特產、xx文化節、xx觀光季,唯一讓筆者感到富文化內涵的,誠屬不多。其實,台灣許多小吃或文化,是為求「做生意而做生意」,並非從「在地性」考量,因此推出來的噱頭還談不上「文化大拜拜」,因為拜拜是從自己的傳統、文化、民俗中長出來的東西,但夜市、商場各地所推銷的一些產品,與當地的文化無關。說穿了,這是一種「文化假拜拜」的現象,像膏藥、香腸、彈珠台。筆者很欣賞墾丁所舉辦的半島藝術節,因為墾丁剛好位於恒春半島上,配合當地的沙雕、赤腹鷹過境、生態資源、恒春古歷史、熱帶海洋文化,的確是一場名副其實的饗宴,而這正是符合文化的精神所在。
以蔡政忠教授一文中所提及的台中珍珠奶茶,珍珠和台中有什麼關係?奶茶和台中有什麼關係?其實這就是移植自外來的文化元素、強硬插入的主題,是嫁接的、沒有根的,只有一時的潮流,沒有在地性,就無從形成文化。也就是說,台中的珍珠奶茶是一種「假台灣小吃」。台中著名的太陽餅,是考量到台中的大太陽、烏日(太陽)而誕生的,台中大甲的草蓆也是考量到當地的氣候,而生長出在地的藺草,這才是符合真正的在地文化特產。
台灣小吃推銷到大陸,大陸小吃轉戰到台灣來,真的都是最富在地性的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彥佑 的頭像
    彥佑

    洄瀾墨客

    彥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