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評鑑下的產物--教師專業檔案
筆者從師範院校畢業,走過實習、教學、行政,注意到”檔案”的重要性。不論是大學四年來的學習歷程檔案、實習時的基礎專業檔案、教學時的班級及專業檔案、行政檔案等,均屬教師專業檔案的一部分。
所謂「檔案」(portfolio),根據美國檔案人員學會(Society of American Archivists,簡稱SAA)出版的辭典"A Glossary for Archivists, Manuscript Curators, and Records Managers"的定義,是指「由某人或某機構在處理業務時所產生或接收的文件,並因其具有持續性之價值,而被彙集與保存;傳統上,該詞指的是較狹義的說法,是指具有持續性價值的非現行文書。」簡單地說:「將許多資料(紙筆、多媒體、作品…)蒐集起來,並分門別類、無時無刻整理累積在一起,在教育上的解釋即為學習資訊的集合。」
專業檔案(professional portfolio)的發展,是由於多元競爭的社會,各行各業都有一套整理資料的規準,來作為個人或組織專業績效與形象。教師專業檔案,亦可區分為數種,如教師職前專業檔案、教師個人專業檔案、教師成長專業檔案,亦可依照不同的需求加以細分; 相對的,也可針對學生,指導學生做學生學習檔案。
在此筆者從教師專業檔案談起,分成五個面向來說明。包含(一)為什麼要做教師專業檔案?(二)檔案內要放些什麼?(三)誰來做檔案?誰來看檔案?(四)如何做檔案?(五)什麼時候?在哪裡?要做檔案
為什麼要做教師專業檔案?
一、「凡走過必留下痕跡,痛苦會過去,美麗會留下。」二、看到自己的教職縮影。三、做為教師評鑑的部分依據。
小學生製作學生學習檔案,可以從製作過程中學得蒐集資料的方法,培養其有條不紊的個性; 並看到多方面的自己,建立學習的信心。中學生製作檔案亦可為升學作準備,如推甄; 大學生則可為自己將來的謀職鋪路。
九十五學年度即將實施的教師評鑑是依其年資、專業服務、專業成長三個面向來評鑑。年資,不可否認,是不能更改的事實; 但專業服務及專業成長的表現則可藉由教師的努力達成。由於現實(教師換證、評鑑、進階)的因素,正是教師整理專業檔案的大好時機,教師不得不完成這份教學檔案,以求大眾對教學品質和教師專業的肯定。透過製作檔案的心路歷程中,亦可看到自己的教學表現,提供反思內省的機會; 儘管費盡多少心思,走過多少甘苦,相信痛苦會過去,美麗會留下。教學行動力就是執行力,教師應該有基本能力將文書檔案與行動之間做一連結。
檔案內要放些什麼?
檔案評量具有目標化、歷程化、組織化、多元化、個別化、內省化、整合化等特質,與統整課程系統化、組織化的學習歷程頗為吻合,且若教師善加輔以檢核表、評量表運用,除了可定時檢視自己的教學行為,亦對學生的成長有所助益。
在一本檔案當中,除了最基本的目錄、自傳、履歷、成長紀錄、績優紀錄、服務紀錄及教師專業的代表性文件之外,更應該根據教師評鑑的內涵做一本完整的檔案。例如,在教師專業服務上,包含以下數項:
一、 擔任導師、行政工作及績效。
二、 擔任各項委員會、教師會、讀書會及績效。
三、 擔任學生活動、比賽指導老師或帶隊老師。
四、 擔任認輔教師、到校服務教師。
五、 協助校務推動、協辦學校活動。
六、 其他服務證明。
在教師專業成長方面,則包含以下幾個層面:
一、 參與研習、研討會、進修等增能會議。
二、 獲各項學生活動、比賽及學術獎勵。
三、 教師教學補充資料、學習回饋單等。
四、 親師懇談、班親、家庭訪談資料。
五、 教師個人學習護照或專長能力的表現。
檔案呈現具體的成就以及專業發展的過程,不斷反省、修正、再修正,有利教師專業成長。透過專業檔案呈現多元化的資料,更有利教師掌握自己多方面的能力。
誰來做檔案?誰來看檔案?
一本教學專業檔案當然是由自己完成,因為唯有自己才是最清楚,透過他人的介入,或許會增添有失自己的風格。
若以教師評鑑而言,評審委員對教師不認識的情況之下,對教師的第一眼印象應該是來自於教師本身散發出來的個人魅力,其次就是檔案了。所以在處理這份檔案的時候務必要審慎處理。
每個人都有其弱點,應試著讓弱點不阻礙檔案內容,並將個人強勢部分發揚光大。有些對製作檔案較資深的老師或評審委員,也許可以從檔案中挑出弱點來。比方說:若是呈現的都是過去種種榮譽,會讓評審認為以前的你是較有衝勁的,現在的你反而有待加強; 若是檔案呈現的資料是雜亂、無條理的,也顯示出這位教師也許是粗枝大葉、辦事能力有待磨鍊的; 又或是說在檔案中看到有文章不順、錯字很多,也許語文能力是這位老師的弱點所在…亦可從檔案當中看出教師的人際關係(如經常調校、中途離職)、溝通、辦事、規劃組織、問題解決的能力。
所以說,自己費盡心思做成的一本檔案之後,塞滿整個資料夾也許覺得完成了一項豐功偉業,但別忘記”誰來看”才是真正的關鍵。
如何做檔案?
每位教師都應該將自認為有價值或值得與人分享的部分留下,若一時發現資料龐亂無雜,毫無頭緒的話,也可以先從某個主題著手,再慢慢加進相關的部分。筆者認為整個檔案的集結模式應該為「收集→選擇→反省→規劃」。
在此筆者以本身的教學經驗提供做參考。例如春節即將來臨,教師可教學生寫春聯,前提是教師要先告訴學生書法的相關知識、如何寫書法、春聯的意義、貼法、應用等。老師勢必得預先蒐集許多資料,並將這些資料做篩選,哪些適合做教學,哪些不適合; 而這些資料就是檔案的第一部分; 寫春聯當天,小朋友的揮毫表現、家長參與的情形、班際間教學支授、活動現場實地狀況…等亦可完成檔案第二部分; 活動結束之後的收獲、回饋、分享、檢討、師生自我評鑑,甚至撰寫文章、新聞稿至班刊、報社…亦可做為檔案第三部分。在整理這三大部分時,應該不斷增加有缺漏的部分並刪去多餘的地方,亦即是有選擇性的整理資料,而非毫無過濾地囫圇吞棗(質重於量)。最後再好好去安排整本檔案的排版及內容順序,就完成一本「春節活動—寫春聯過狗年」了。
未來若有關元宵節、端午節或應景活動,亦可做成藝術性的檔案,集結而成即是”藝術人文領域”檔案了。若是學校又推行藝術饗宴活動的話,這本檔案就是最名副其實的教師教學專業檔案了。
這三部分的安排模式,其實有點類似行政三部曲--「計畫、執行、考核」。從預告寫春聯的準備過程(計畫),到活動當天的實際情形(執行),再到最後的回饋、資料統整(考核)。其實每一本檔案不外乎這三步驟。
什麼時候?在哪裡?做檔案
檔案的製作是平常就應該累積的,俟有特殊時期(如考評、升等、考試)前更應該加緊補強。至於在哪裡做呢?相較於網路學習無國界,製作教學檔案在E化的生活當中,亦愈來愈便利了。在戶外,一有靈感,即可完成個人隨筆,馬上輸入電腦; 或者拍下風景照,當作封面或內頁美編;或是隨興看到一些吸引人的事物,都可以經由教師馬上內化,再透過網路的資料尋找相關資料,轉換成適合學生學習的教材。把這些在戶外所見所聞的,即刻間上傳至自己的資料庫,就馬上擁有而不遺忘了。
結語
每一本厚厚的檔案都是個人嘔心瀝血的作品,它是一本最具個人代表性的文件蒐集,而非”堆積”的結果; 它是一本會令他人留下感動跡象的資料夾,而非炫耀自己的豐功偉業; 教師可以彼此觀摩,互相成長,藉由交流的形式,彼此切磋、激盪,如此一來,這才是一本受人青睞的教師專業檔案。
全文完
- Apr 19 Wed 2006 09:17
教師評鑑下的產物--教師專業檔案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