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得聽了一場與自己學習領域無關的講座,卻也從中獲得珍貴的體驗。尤其能在文學當中,透者的表達,彷彿看到美的畫面歷歷在目,更增添了美學的質感。美學大師-蔣勳-在”溫泉十帖”的分享當中,讓我重新體驗到每一次的觀察,甚至是細微的刻劃,甚或短暫的腳步佇留,只要你的觸角夠敏銳,萬物都是美的化身。
在知本溫泉停留數天,蔣勳將此地視線範圍所及的,記錄成冊,彙集十篇,稱”溫泉十帖”。”帖”字原為藥帖、字帖之意,透過他的重新詮釋,帖字亦有小品文、便箋之意。蔣勳筆下這十帖分別為”樂山”、清覺寺、時雨布、稜果榕、紫花長穗木、苧麻、九芎、湯花、月桃米粽、靖偉。而每一帖都記錄了最真實的感受,值得細細品味。
在”樂山”一帖當中,蔣勳看到樂山渾樸敦厚、沒有驚悚險酸的美; 看到迂迴的山路上,座落著渾圓大山的美; 也在豔藍的天空下,看到翠綠婉妍的美。美不見得要透過人為的刻意裝扮才能呈現; 在自然界的鬼斧神工之下,美也是可以令人如痴如醉的。
在”清覺寺”一帖中,蔣勳看到月光一綹一綹盪漾在寺內牆壁上的矇矓美; 看到一柱香煙裊裊上升之美; 看到黎明的光透進落地窗之美…; 美不一定要出遠門前往名山大勝,守在一處古廟裡,亦能享受唾手可得之美。
在描述植物的一些小品文中,也許那些花草在我們看來是那麼地不起眼,或是開在一旁,卻也視若無睹。但在蔣勳的細膩觀察下,每一株植物都活了起來。他這麼形容稜果榕的:「有幾道突起的稜,鼓鼓的,看起來飽滿厚實,卻隱藏了花的招展,彷彿像人們一樣樸素務實的生命。」這種描述美的方式,不僅是將植物的外貌做簡略描述,更把人格特質也加了進去。
還有一篇是”苧麻”,文中他描述他漫步在知本森林步道,看到許多野生苧麻,突然讓他腦裡浮現起二十年前在廬山看到泰雅族婦人採苧麻編織的景象及各色圖案布匹之美。蔣勳將場景拉回過去,把自然生態的意象,加進了人文的題材; 更可說是兩者的對映,才能譜出一幅融合自然與人文的圖。
美,是可以用很多種不同的方式來表達的,或寫、或唱、或畫、或演…。但是美卻也是可以衍生出許多不同意義的。以一朵花為例,在美學上的意義,不外乎是”漂亮”,但在其他的層面上,卻又有好幾個意義,像畢業離別時,我們會想到花; 誕生時,我們聯想到花; 死亡的時候,我們卻又少不了花的陪伴,但最特別的是,花,不但是祝福,同時也是哀禱,像這樣具有美感,又同時兼具反向意義的東西,其實說多不多,說少亦不少,只要你多用感官去經驗他,就能察覺它就在你左右。
“美”是不需要特別去營造的,在俯仰之中,隨時都存在的。看蔣勳能把每一樣事物描述得栩栩如生,你應該就可以清楚知道,只要你有一顆會觀察、懂觀察、肯觀察的心,美就像是影子一般,無時無刻都在你身邊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彥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