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今報紙頭版報導「120鄉鎮找不到一家書店」,在A12版亦報導「亞馬遜:耶誕銷量,電子書勝真書」; 對此,筆者想提出個人看法。

筆者目前在鄉下教書,全鄉沒有一間書店,只有一間較大型的文具行,擺了二、三列的書架,沒有座位,空間狹窄,聊勝於無; 因此,每當星期五下課回市區,總是最令人期待的時刻,因為可以親自翻閱新書和雜誌。

    我們都知道,要經營書店確實不容易,尤其這十多年來,網路閱讀、手機閱讀、電子書、大眾傳播盛行,加上影印、列印等印刷設備盛行,再加上有閒暇時間看書的人實在不多,所以要讓每個鄉鎮都成立書店確實不容易。以愛書人所設立的小型獨立書店、二手書店、租書店,或是企業所經營的連鎖書店來看,大多是以興趣、服務的經營模式為主,而當這些書店無法滿足現實的經濟成本考量之際,文化中心、鄉鎮圖書館就更應扮演彌補的角色。有時候筆者亦認同,書店不見得只能單純的賣書,綜觀目前大型的連鎖書店,均是複合式經營的(如誠品敦南店),一來顛覆了傳統書店的刻版印象,二來也增加書店的收入; 更重要的是,書店應該彌漫著濃濃的書卷氣息與人文底蘊,可以是輕柔的音樂,可以是優雅的咖啡簡餐,可以是開放的藝文場所、講堂、讀書交流的空間,讓硬體的設備融合軟性的思維與力量。

    這幾年來,為了因應學童的需求,政府紛紛推出一些與閱讀相關的政策,但是我們看到這些書大多是過時的、老舊的; 筆者不反對舊書、過季書不好,而是許多孩子幾乎沒有機會翻到全新或甫出版不久的書; 當然,政府肯花大筆的經費挹注在閱讀計劃上是相當令人欣慰的,但是若在大環境的書店經營不易的基準點上,政府如能從以下幾點來著手,相信一定會更完善。

    首先,公立的圖書館應該更改或延長開館時間。以筆者目前所在鄉立圖書館共分四區,其中一般書庫區開放時間是早上八點到下午五點(其實目前大部分的公立圖書館大多如此),也就是說,當學生放學時正巧是書庫閉館的時間,如此一來,學生如何借書呢?

    再者,政府的力量若是不足的話,大可結合民間團體。筆者目前認為最成功的當屬天下雜誌所成立的愛的書庫,他們定期巡迴偏鄉,開一台滿滿的書車,供偏遠的孩子閱讀; 其實,許多社會團體機構、公益組織就應該承載社會責任,為書香社會紮根; 除了各鄉鎮的圖書館,其餘如鄉鎮村里辦公室、聯合活動中心、廟宇等閒置空間也可以適時添一些書報,以讓民眾更親近。

    第三,學校圖書設備應再充實,若學校經費不足的話,應該可鼓勵全校師生共同捐書,一來可以到交流的目的,二來也可以充實圖書。學校可以招募志工,設計主題圖書課程、舉辦閱讀相關的活動。當鄉鎮市圖、書店無法滿足讀書慾望與一般民眾的需求時,學校圖書館就應扮演「小型書店」的角色,在必要時開放夜間時段讓社區民眾運用。

    要變成「一鄉一書店」,幾乎是不可能的事,台灣現有的城鄉差距,不只是經濟能力、知識水平等,在某個程度上,書店的密度與質感也反映一個鄉鎮與一個城市的文化素質。既然書店經營不易,也很難奢求讓書店普及化,那麼就是從現有的學校、圖書館等場所來補足,相信應該可以讓知識飛入尋常百姓家,讓文字深入人心,建立一個優質的書香社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彥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