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情不同,所實施的政策當然不同。以教育舉世聞名的芬蘭,在OECD的評鑑下,履履獲得全球育之冠,究其原因,在於「家庭教育」的成功,亦即是學校沒有分派過多的作業,才能讓孩子在放學後,享受家庭的團聚與社福機構的照料。
台灣總是強調「課業為重」、「升學掛帥」,家長自然而然不放心老師只分派一點點的作業,更甚者,將作業出得少的老師,視為不認真、不盡責。其實,家庭作業的有無與學童的課業表現並無正相關,也就是說,在合理的作業量範圍內(國小低年級半小時、中年級一小時、高年級不超過一個半小時),學童一旦完成之後,自然有剩下的時間去發展其他潛能; 因此重點不是有沒有作業,而是有無「適當作業」,使學生不會有「過大壓力」。台灣的孩子常將”作業太多”、”沒時間”當作藉口,殊不知許多孩子不會做好時間管理,盡是做些無意義的事,倒頭來,才怪老師出太多作業,讓他沒時間去享受才藝、運動。
家庭作業的形式也應別以早期,目前的作業方式應著重啟發。時代改變,以往強調背誦、枯躁、抄寫一行生字、圈詞的作業,至今應朝向活用、實用與創意,但基本的工夫仍要保留。作業也未必是強調「智育」,適時與德育(有否做家事、日行一善)、群育(紀錄和鄰居玩的過程)、美育(欣賞一場展覽表演)、體育(有否達成三三三體適能)也可以增加作業的趣味性; 其餘如上網飆作業(E化)、學習單(生活化)、有獎徵答(多元化)的方式也是可行屬寓教於樂的作業。
個人認為,作業固然需要,但也應符合兒童的心智年齡來設計。作業不應廢除,只要能改變作業型式,採自由、開放,用孩子最願意接受的方式來分派,脫離死板的標準型式,何嘗不是一種樂趣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彥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