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談偶像
每個人都曾經歷過那一段青春瘋狂的迷戀時期,那個時期最大的「症狀」就是為偶像著迷; 而且一旦著了迷,還可能廢寢忘食,流連在外不返家; 儘管偶像和你是一點關係也沒有,不但沒有血緣關係,也不會讓你發大財,或是事事如意; 但很特別的是,這一段年少輕狂是每個人都經歷過的。
這麼說,好像談論偶像是青春的年少朋友才有福享受的。記不記得七八十年代,那時寫畢業冊時,偶像那一欄有十之八九清一色都會寫著劉德華、郭富、周慧敏之類的,好像如果不把他們記在冊子裡的話,就表示你的青春是像「失根的浮萍」一樣; 時代走到了今天,我發現許多國中小的畢業生,也是喜歡談偶像,他們的冊子己不是那些過時的明星,而變成當今最紅的5566,周杰倫、孫燕姿…想想當年,那些曾經紅極一時的影歌星,都已在歲月的流轉下,風華殆盡!
偶像,就是一種能讓您崇拜的對象,而且會依不同的心智狀態產生不同類型的偶像!這是一個很有趣的「偶像分級制」:幼稚園和國小低年級的孩子,不諱言,他們喜歡的偶像是卡通人物,像哈姆太郎、凱蒂貓等,到了中高年級,開始迷上喜歡在舞台上耍寶的; 到了中學,女生喜歡耍帥的,尤其是頭髮有型,笑起來又像陽光這般燦爛的,男生喜歡身材姣好,帶有甜意,或者性感,或者潑辣; 大學生,大致上喜成熟穩重的,不見得是歌星或影星,可能是作家、政治人物或是在事業上飛黃騰達的領袖; 而畢業之後,大概就不再談偶像了,因為自己的偶像就是對方眼中的男女朋友; 難怪有句話叫做「情人眼裡出西施」,在此的「西施」暫時可以用「偶像」來替代。
迷戀偶像並非不好,而是追求的過程與背後的價值。有些中學生,一聽到外國的影星要來台灣,就開始一窩蜂連夜在體育場排隊,甚至書包丟著佔位置,冒著風雨也在所不惜; 有回去睡覺的還好,最怕的是晚上就在街上逗留,往夜店裡歡愉; 不但有失追求偶像的意義,更破壞了與偶像之間的距離。有些追求的方式是很「理性」的,例如他只是單純的去買某某歌手的唱片或是某作家的暢銷書,或是聽一場演講。
追求的過程沒有是非對錯,只是看這個追求的過程是否會賠上你自身比追求偶像更大的代價。
而追求偶像背後的價值也是值得探討的。你追求偶像的目是什麼?為什麼要追求?例如某某很帥氣、很美麗,但是如果崇拜這類偶像的話,是不是只會淪為「追求表面」而己,欠缺提昇心靈層次的品質?如果今天是追求一個「天籟級」的歌手,那麼這份價值似乎比前者高出許多,因為歌聲己進入到我們的「鑑別」與「品質」了,你可以試著學習他的歌喉與唱歌方式,來豐富你的音樂素養。
如果你想從政,不妨追求一位傑出的從政人物,讓你有奉為圭臬的對象,大步追求; 或者一位作家,提供你文思泉湧的養分; 或者一位領導人,帶領邁向卓越的境界; 或者一位運動員,做為你運動時的激勵對象。
有人說,當一個人在瘋狂追求偶像,是對自己男女朋友的出軌,因為那表示偶像在某種條件上,超越男女友的品質,因此使得你不得不去尋求更頂尖的那一點; 又有人說,當集體在瘋狂追求一位偶像時,那是「常態」,表示每個人心裡深處都有一種「不專情」的人性,這個不專情不表示對自己的一半不忠誠,而是因為對方所缺少的,正要找個人來寄託以彌補不足。
追求偶像是很正常的,表示你心靈嚮往他的長處,或者是獨特專一,或者是普及於世的特質,他都能帶給你往前邁進的動力。追求偶像別被沖昏了頭,而把自己陷入如痴如狂又如醉的地步,這會變成追求過程的反效果喔!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彥佑 的頭像
    彥佑

    洄瀾墨客

    彥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