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媒體素養
如果印象夠清楚的話,「媒體素養」這一詞是從李泰安的南迴事件開始被普遍運用的,緊接著就是媒體大批且長時間地守候在毒守所旁報導趙建銘事件,接著又是媒體競相追逐王建民的事,一直到最近的邵曉鈴車禍照片上了某報的頭版。所以這半年多來,「媒體素養」一直是眾所注目的焦點。
「媒體素養」一詞,乍聽之下是媒體工作者所行使媒體工作時的媒體專業名詞,外行人充其量只能談談媒體的亂象與對媒體的不吐不快。但是,就某種不得已的情況看來,媒體素養應該是一門顯學,是一門「飛入尋常百性家」的學問,更是每一個媒體使用者應有的基本認識與涵養。談起媒體,諸多人會有負面的印象,舉凡媒體殺人、媒體亂象、媒體不實等,其實,我們應該積極去建立媒體應有的正確觀,來防止不堪的情形繼續在民間散播。
半年前中央日報停刊,前陣子又是民生報停刊; 除了報社經營不易外,電視台、廣播電台,甚至雜誌等,也有一些因收視/收聽率不加,也紛紛吹熄燈號。那一天,我打開民生報的最後一期,發行人這麼說:「在媒體多元的時代下,大家總是習慣走”重鹹口味”的路線,相對於我們堅持清新、健康的辦報理念,好像與大眾漸行漸遠…。」他的這番話,真令人感傷呀!不僅令讀者頓時少了「寄託」,更令那些報社同仁無法釋懷。
其實,媒體所依恃的為「新聞自由」,行使人民有「知的權利」,儘管媒體在社會上享有許多權利,但回到法律層面來看,它和一般人一樣,是不能假自由之名,而凌駕於法律之上的。今天很多的電視新聞,或是報紙報導,都是因為想取得「最滿足閱聽人」的口味,因此出現無所不用其極地現象。對於媒體素養,在此就提出一些我的看法與讀者分享:
(一) 深入查證:福爾摩斯最喜歡說的一句話:「一個偵察者如果沒有數據,就隨意去做太多的理論推測,這種偵察方法絕對是一種罪惡!」證據是新聞工作者在報導一件事實時務必要持有的必要條件,千萬不可憑空捏造或是半信半疑而做不實的報導。西方有個「欠學理論」,內容提及:「智慧之泉,或者飲很多,或者一口也不要飲。」意思是說,要嘛,證據要掌握地非常充分,要嘛,完全沒有證據。證據是要持續地去探求,在沒有定論之前,應該保有理性存疑的態度。
(二) 平衡報導:新聞工作者是「人」; 凡是「人」,就有「好、壞、善、惡、智、愚兩極之分」,反映在媒體上的就是「主觀與客觀」。對於一件事,不能因為有偏見,就加入個人主觀的元素來報導。報導時也應多聆聽「當事人」的看法,融入此議題中。報導文章或社論就像「歷史事件」一樣,歷史是客觀的一件事,透過不同的史學家或是文史工儘者,就會產生不同的傳記內容與歷史闡述,因此媒體工作者所應持有的素養就是:報導同一事件時,應同時有許多記者在場做紀錄,再彙集多方意見,凝聚共識報導出來。
(三) 從光明面著手:每天發生在社會上的善事可能很多,但呈現在媒體上的壞事卻層出不窮。媒體應該像「心理治療師」一樣,盡量從人性的光明面著手,將好人好事大力表揚; 對報紙而言,將光明面的新聞擺在頭版; 對新聞而言,則擺在頭幾則。不要小看光明面的力量,他是可以感化人心,激起人們心中沈睡已久的良知;一則善心人士的新聞,往往可能鼓動一個從來沒捐款過的人,從此成了定期捐款的人; 也可能讓一個頑石,從此點頭; 一個無惡不做的人,從此改過遷善; 因此光明面的新聞絕對是無價,且深具教育意義的。
(四) 避開腥羶色:有外國人士曾嘲笑台灣的新聞是「緋聞加醜聞,屍體加裸體」,更有人說台灣的人,吃飯是配死人(因為新聞畫面是兇殺等),真讓人笑完之後有種哀愁的感覺。想想看,如果今天一個孩子看到的圖片是一張未經處理過的車禍照片,這對他的生活會有如此嚴重的恐懼?如果今天看到的是色情圖片,這對孩子來說又是如何地煽情與尷尬?尤其報紙是不分年齡都可購買,且極易取得的資訊管道,媒體工作者實在沒有權利不去注意這些把關的動作的。
媒體素養是媒體最基本的操守,講究的是清新、乾淨的「形象」。如果一個媒體只為了追求收視率,而置媒體素養於身後; 如果媒體只為了搶先取得第一手資料,而忽略了新聞處理程序; 如果媒體只為了挖掘某當紅藝人的八卦,而侵犯了他人隱私,這麼一來,再出色的播報方式都不能算是有素養的媒體。
其實在今天的教育現場中,我們的確欠缺關於媒體素養的課程; 媒體素養不僅僅是媒體工作者應該秉持的內涵,他同時是每一個人在心中應該深植的; 對於一個孩子來說,身為教師的我們,不僅僅是教孩子選擇有有益身心的節目來收看; 也不只教孩子辨別普通級、限制級、輔導級的電視分級制; 而是更要積極地去教孩子有勇氣向那些劣質的節目說不。我們應該要提昇孩子的媒體素養,而不是任媒體的違法亂紀漫天鋪地在社會上橫行。我們都要自省,就如同媒體也應自律,如此一來,我們才能奪回我們的視聽主權,也才能重建我們的生活品質,讓媒體素養愈來愈攀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彥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