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有一次聽洪蘭教授的演講,她說,字典小小的, 但要收錄上千萬個國字、語詞和例句, 所以不可能非常詳盡的解釋其使用方式,唯一的補救辦法, 便是透過「閱讀」來加強; 同樣的,小學是廣泛的教育,但課本又薄薄的,所以只能言簡意賅、 概略描述,因此,要真的弄懂、確實理解,就必須靠大量閱讀。
有的孩子認為史地很難, 但筆者相信學校的圖書館一定藏有許多地理知識、歷史探索、 古今文明的書,而我相信,這方面的書籍若閱讀得夠多的話, 一定不會認為社會很難。同樣的,坊間自然探索、動手實驗、 科學遊戲、科普的閱讀也包羅萬象,只要有興趣, 一定覺得自然課很有趣。
有些孩子以為考試考不好,就是課程太難、殊不知有一大半是「 讀不懂題目」,尤其以數學最嚴重。有一次應用題題目:「 小明時速為3公里,小華時速為4公里,兩人同地相背而行十分鐘… 」,就真的有學生算式都列出來了,卻錯在不懂何謂「相背」, 因此,接下來的連鎖題目全都錯了,包括:「 下次再遇到是幾分鐘後、他們一共繞了幾圈?」。事後檢討, 孩子說題目不難,其實是難在本身的「閱讀力不足」。
尤其在做語文領域的閱讀測驗時,更發現閱讀能力量關鍵, 平常喜歡看書的孩子,長篇文章很快就瀏覽完,而且馬上可以做答; 閱讀力不足的,當然覺得很有壓力,光是各領域課文的理解, 就備感吃力。筆者相信,國小課本的難,並不是內容的難, 而是學生的閱讀背景知識所搭成的「鷹架」不夠充實。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