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介紹-
企業人的教育觀點-->
長期關注企業發展、台灣未來走向的嚴長壽,這次也關心起台灣教育的政策與趨勢; 這麼說來,嚴長壽先生不只是一個企業家、領導人,更可以說是一位教育家。
>這本書,就是嚴教授長期關注教育現象,所提出的看法。「教育」原本就是一體兩面的事,沒有所謂的是非對錯,只有適不適合這位學生、這個環境罷了; 「教育」或者更像是老師的「教學」一般,是一門充滿變數的「藝術」,可以是悅耳動聽的音樂,可以是五彩繽紛的畫作,而其中的動機、思考模式、創新點子、教育理念等,便是構成教學與教育,極其重要的核心概念。
以現今有國小學童的父母親而言,他們所經歷過的教育,便是民國五十七年所落實的九年義務國教,民國八十四年推動教育改革,繼而為民國九十一年所推行的九年一貫課程教育,進而為民國一○三年即將推行的十二年國教; 在這四十多年間,也有無數次教育政策的落實、修正、增刪,縱使風風雨雨,但是不可否認的,我們都是為了讓教育品質更純熟。
尤其近十五年來,換了八任的教育部長,許多師長、社會人士開始質疑,部長更新汰換的速度過快,導致新官一上任,甫熟悉政策不久,便又更換下一任,如此沒有連貫性、一致性的政策推行,將讓師生對於現有的教育環境,百思莫解; 對於政策的凝聚與向心力,也莫衷一是。至少以目前學生感到最沈重的「壓力」,似乎也無能得到充分的抒壓,究竟是政策的問題?或是學生的問題?或是社會整體環境的問題?也實難找到一個合理的答案。
在這本書中,嚴教授從幾個面向來談,從政策、從教師、從學生、從家長,或者從創意、從思考、從成績、從均衡發展…,都提出一套自我的見解,有些或許已經落實了,有些仍在醞釀當中,有些甚至八字都還沒有一撇; 然而,可貴的應該是,這麼多的建言與發現,讓教育當局們,在制定政策與落實政策時,能有更多元、更縝密的建議可以參酌,最終的目的,亦是提昇台灣整體的教育環境; 有批評才有改進,有鞭策方有動力。
其實,吾人亦可以去思考,現在的教育環境,與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前的教育環境有何異同?有哪些是值得現在再度提出來落實、探討的?有哪些可能是不合時宜,不適用於這個新世代的?要面對未來的教育趨勢,更應以目前的產業、社會環境做總體規劃,立足現代,放眼未來。教育是牽一髮而動全身的,每一個環節,都可能導致政策上的變數,這也印證了,社會學上所謂的「蝴蝶效應」。
現代是一個資訊爆炸、經濟極度發展的時代,確實是一個高度發展又進步的社會,連帶的學校教育也已晉昇到一個令許多國家稱羨的境界; 但是,若仔細觀察,仍可發現許多小問題,包括品格教育紮根功夫不足、學童壓力過大、考試領導教學、語文能力低落、尊師重道觀念式微、城鄉差距過大…,或是課稅之後,將產生導師授課節數的問題、代理教師增加、小班教學的問題…等,而每一個問題,都需要透過思辨、智慧,方能釐清。。
我心中的「教育應該…」
對於教育的願景,是每一個教育工作者都應投入關注的; 在這幾年的教學生涯中,筆者也就個人的教學體悟,羅列我心中的「教育應該…」:
■教育應該試著讓學生當老師,老師當學生,彼此尊重,了解對方的想法; 教學相長,以讓教師可以用學生的立場,替學生著想,也可以讓學生試著「當一天的老師」,體會教師的職責; 開會時,讓學生參與; 比賽時,讓學生當評審; 掃地工作時,教師試著參與; 課間活動,試著與學生一同遊戲。
■教育應該有屬於學生自己的節日,除了小學的兒童節,也該有中學的「青少年節」(非”青年節”)。這個節日的目的,是喚醒社會大眾對於「青少年」的重視; 對於青少年,並非只有青春叛逆、霸凌、目無尊長,而是有更多的青春活力、創新思維、獨立自主。
■教育應該減少無謂的科目,許多課程留待大學、研究所再學習即可,中小學的教育,應以「生活實用」為主; 試問,我們曾經學過的log、學過的許多定理,何時用到?教育應儘可能的生活化,讓各種理論、定理,可以與生活結合,以便於讓學生於日常中,就得以應用,知其重要性。
■教育應該多一點校外活動,這是彌補忙碌的家長的不足。校外活動是大多數的學生樂於接受的; 校外活動並非只有「玩樂」,而是可以有更多「寓教於樂、肢體開發、潛能探索、生涯發展」的可能; 而家長大多希望學童可以「多留在家裡讀書」的觀念也需改變; 因為更多的戶外體驗,可以取代在家學習的不足。
■教育應該落實小班制,現有的人數依舊過多,課稅之後,與其將薪水用於減課、增加導師費,不如加速減少班級人數,讓老師分配給學生的關心時間提高。減課對國小導師而言,未必是好事,因為節數越少,意謂著陪伴學童的時間越少,間接影響班級經營。
■教育應該減少課程節數,多點社團,讓學生探索自我,發掘潛能,這是弱勢家庭經濟上所不允許的。多元學習、多元智能即是在表達對於「一元學習」的不滿,長期下來的智育掛帥與菁英主義,導致學童的五育發展極不均衡、身心發展亦極不健全; 或多社團的開設與校內才藝的推廣,可以讓有潛在能力的孩子,發揮生命的亮點。
■教育應該聘請真正教學活潑、幽默的老師,而非只是口頭上的「創意、活動、朝氣」。教學要達到活潑,確實並非每個教師都能達到,或許與教師的本身個性、師資培育的養成有關,然而,新世代的年輕教師,就應該多點創意思考與點子,以活絡校園風氣與文化。
■教育應該帶領學生多一點批判、多一點思考,而非讓學生一味地接受、乖乖聽話。懂得批判才代表真的理解,一味地點頭,只是盲目、被動地接受知識。然而,批判並非是「判逆」,或是「離經叛道」,而是必須「有理」地說服對方,以達到雙方對於知識的理解、溝通、答辯、學習的目的。
■教育應該允許學生想聽就聽,不想聽就離開; 學生的反應,來自於教師的教學,教師教不好,為何要強迫學生留在教室聽課?然而,過於保守的教育環境,讓學生必須乖乖地留在教室,也許是常規的訓練,也許是尊師的表現,但是更多的想法,往往是在體制之外方能顯露的。
對於現今的教育,我想說…
如果有關心這陣子的教育新聞,不論是國小、國中乃至高中,其實都有一些極重大的變革,有些甚至已經實行多年,往往大部分的人都認為:既然已行之有年, 就應該沒什麼錯誤吧!
按照時代演進的推論而言,教育的理想以及最終目的,應該是讓學生能夠更快樂的學習,學習成效越來越好,而學習的內容也可以滿足現實的需求,再進一步到踏入職場後,能夠有產學接軌的機會; 但問題在於,每一次的口號,每一次的政策,究竟有沒有達到這樣的目標?
筆者甚至認為,現在的大官大員,曾經在民國四、五○年代所造就出你們今天的豐功偉業的那些政策,真的不好嗎?否則,為何時至今日,反而要去推翻那些最傳統的政策,然後再來責怪現代的孩子不如早期的孩子?
比如說,九年一貫一百年新課程綱要已經在這個學期落實了,有些「領域」可能改回以前的「學科」,理由是,現行的「統整」,並沒有達到預期的理想; 各個科任教師也未必能與其他老師進行課程的「整合」; 或是增加「海洋議題」…等; 因此,在課程綱要上,可能再走回頭路,。
比如說,大考已經開始吹冷氣了,這個政策令筆者百思不解,三天的「熱潮」都沒辦法叫學生忍耐嗎?還是確實要培養一群不能忍耐天候環境的學子,然後再來批評我們的國軍超過35度就不用出操?
比如說,現在小三開始學英文,更有縣市要提前到小一,接著還有鄉土語的轟炸,然後才來感嘆現在孩子的國語文能力低落!問題在於,小一到小三在大腦學習語言的區塊根本就還沒完全成型,一下子學這麼多種符碼(注音、國字、漢羅拼音、英文字母、kk音標、數學符號),又該如何應付?
比如說,會考(免試竟然還要「會考」)、一次基測、指考、學測真的很難理解學生的壓力有減輕嗎?在乎考試的,是中段以上的學生,只要是考試,他們就會準備,考一次也好,考二次也好,只要考試,就足以讓中段以上的學生焦頭爛額,所以當初的目的:「分散壓力」,是真的嗎?
比如說,零體罰,造成許多老師根本不敢管教學生,說句難聽的話: 「孩子爛就讓他去爛,多管多錯,少管少錯,反正又不是我的孩子」 ,日前更衍生出「體罰險」,所以,零體罰真的好嗎?
比如說,解除髮禁,所以奇裝異服配上各式各樣、五顏六色的髮型,完全失去學生應有的單純,然後,他們可以理直氣壯的告訴你:「這是人權價值、民主開放、自由學風」,而我們反而是「老古板」。 民主、開放的真諦應如何去理解?學生的模樣與態度應該如何去建立?
比如說,英語指考可能加考英聽,成效與看法當然見仁見智; 比如說,指考可能採取「不倒扣」的計分方式; 比如說,學制可能由六三三改為五四三…等。
筆者想提的是,以上所列的政策,每一項都是當年筆者沒有「享受」到的,也絕對是教育相關當局的大人所沒有經歷的; 但是,說實在的,我們小時候沒學英語,更別說英聽,沒學電腦,沒學閩南語,大考只有考一次,更沒吹冷氣,考不好依舊打罵伺候…; 十年後,二十年後,我們的程度有落後嗎?
筆者只是在小學現場的老師,卻長期關注於教育政策的變革與推行,嚴長壽教授以>,提出對於教育具有遠見及前瞻性的看法,希冀教育有撥雲見日的一天; 而我,在第一線,僅能「上行下效」、「依法行事」,當「行不正、法不佳」時,我們該何去何從呢?
>讓我們看到目前、過去的教育徵結,或許可以很順遂的迎刃而解,也或許須要走上一段披荊斬棘的路,不過,教育原本就是百年樹木、百年樹人的志業,它也是一個行動循環的歷程模式:實踐、修正、再實踐、再修正,它的期限是永久保存的,只望教育當局,能夠以最全面,最有效益的觀照,讓現今的教育環境,日臻成熟。
- Nov 15 Tue 2011 12:48
企業人的教育觀點--<<教育應該不一樣>>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