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鄉土文化、美食、故事--<<百年台灣古早味>>

 

「民以食為天」,對於食,我們總有許多的想像,是台式的、中式的、港

 

式的,又或全然西式的,常常,不自覺的,就挑逗起許多人的味蕾。

 

    我不會刻意挑某種類型的食物來滿足我的小確幸,可是我特別喜歡「古早味

 

古早味,顧名思義,就是一種古時候、早期風味的東西,像老一輩人所熟悉

 

的蕃薯糖、三色糖、杏仁茶、麵茶、菜飯、菜脯這些東西到現在依舊流傳著,

 

風味也許略有差異,但其本味依舊八九不離十。

 

<<百年台灣古早味>>,對於吃的,您還記得多少?

 

    <<百年台灣古早味>>這一書中,黃婉玲女士記錄了不少早期的好滋味,有

 

許多都是我不曾聽過,更別說有幸品嚐了,像蝦仁土司、阿舍菜、豎臊、榭榴

 

包、收涎餅、鳳片糕、圓仔綁糖、番薯圓仔、九豬十六羊、雞只餅、石糕、龜

 

仔餅、綠豆粿、香蕉蘸蒜頭醬酒、蝦棗…這些一聽就充滿古意的台灣傳統食物

 

,我一丁點兒也沒聽聞。

 

    古早味的東西,大多數的人應該不排斥能夠流傳到現在,自有其生存的法

 

則,就如同一首歌、一本書、一部電影之所以能夠歷經數十年仍舊膾炙人口,

 

歷久不衰,有其固然的魅力一般。不愛古早味的人,往往還被貶為數典忘祖的

 

一群,指其不愛鄉土、不親台灣,這樣的指涉也許過於嚴重,但不可否認的是

 

,充滿草根性的古早味,是建立起四五○年代共同回憶的一種指標。

 

豆花、杏仁茶、肉臊麵店,是我們共同的記憶

 

    我家附近就有一攤古早味,賣的是傳統豆花,攤子是一台小小的攤車,沒賣

 

別的,就是單純的專賣豆花,從午后賣到太陽下山,生意頂好,下班之後再去

 

光顧,時常空手而回她,老阿婆,所賣的豆花,用的是真正的黃豆去磨的,而

 

不是摻許多豆花粉、洋菜粉,糖漿是自己熬煮的,配上自己燜的紅豆、綠豆、

 

花生、粉圓至於現在常加的芋頭、QQ圓、蜜餞,她都沒有。她一個老人家,

 

賣豆花也快四十年了,打從我出生就有了,小時候不知道這樣的傳統豆花有多

 

珍貴,直到現在的洋菜豆花、三色豆花、豆漿豆花佔據市場之後,我才知道這

 

樣的古早味豆花,是多麼令人趨之若鶩。

 

    又或是住家另一角的油條、杏仁茶,也是父親的最愛父親說他小時就愛喝

 

杏仁茶,當時喝的杏仁茶,都是貨真價實的杏仁茶,不像現在出現的「杏仁精

 

杏仁茶味道濃,但沒有現在杏仁精過於矯揉造作的香與甜,但卻較健康

 

親兩者均來者不拒,加上他愛的油條炸物,是他夜裡解饞的良伴。

 

    我也愛一家肉臊麵店,它的肉臊純粹是肉臊,魯汁裡不加油豆腐、魯蛋,他

 

們的肉臊煮了好幾甕,堆在一旁,悶個三、四個月才會倒出來賣老闆說,他們

 

的肉臊雖油但卻不膩,有人問說現在重視養生了,這麼油的東西還有人要吃嗎?

 

老闆說,他堅持傳統的味道,所謂的傳統,就是重甜、重酸、重鹹、重油我想

 

起我祖父母總愛吃重口味的菜餚,想著想著,就明白老闆的意思了。

 

        我開始有一股衝動,去尋找台灣城鄉裡的古早味也許是某個地方某個巷

 

弄裡的一個小攤,也許是某位阿公經營的一間不起眼小店,也許是幽幽暗暗中

 

一位老太婆兜售的小玩意兒,光是用想的,我就覺得古早味已經淡淡地漂了出

 

來。這樣的滋味,不知道是不是容易再探訪到,也許某項手藝早已失傳,也許

 

是年輕一輩不願守住傳統的東西漸漸的,它成了一種現代人急欲追求的味道。

 

古早味,是一種鄉土、文化與故事

 

   古早味,我將之擴大為全然的鄉土味道,未必只有單純的「飲食」,也許一

 

種文化、一種感覺、一種記憶,也算是一種古早味吧!

 

   

 

    在這一本<<百年台灣古早味>>裡,黃婉玲女士和大家談的是「味覺」,但在

 

味覺中,卻有更多的「情感、土地」的故事。她想和我們分享的,是比「吃」

 

更重要的「形而上」的理念她堅信,有土地,有文化,才能做出令人感動又懷

 

念的美食。或許有一天,我們的生活開始喪失了人我互動間的情感,失去了與

 

土地緊密相連的可能,失去了真實的飲食行為,也許我們才會遙想起三四十年

 

前,那些人、那些物、那些食物、那些故事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彥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