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土文化、美食、故事--<<百年台灣古早味>>
「民以食為天」,對於食,我們總有許多的想像,是台式的、中式的、港
式的,又或全然西式的,常常,不自覺的,就挑逗起許多人的味蕾。
我不會刻意挑某種類型的食物來滿足我的小確幸,可是我特別喜歡「古早味
」; 古早味,顧名思義,就是一種古時候、早期風味的東西,像老一輩人所熟悉
的蕃薯糖、三色糖、杏仁茶、麵茶、菜飯、菜脯; 這些東西到現在依舊流傳著,
風味也許略有差異,但其本味依舊八九不離十。
<<百年台灣古早味>>,對於吃的,您還記得多少?
在<<百年台灣古早味>>這一書中,黃婉玲女士記錄了不少早期的好滋味,有
許多都是我不曾聽過,更別說有幸品嚐了,像蝦仁土司、阿舍菜、豎臊、榭榴
包、收涎餅、鳳片糕、圓仔綁糖、番薯圓仔、九豬十六羊、雞只餅、石糕、龜
仔餅、綠豆粿、香蕉蘸蒜頭醬酒、蝦棗…; 這些一聽就充滿古意的台灣傳統食物
,我一丁點兒也沒聽聞。
古早味的東西,大多數的人應該不排斥; 能夠流傳到現在,自有其生存的法
則,就如同一首歌、一本書、一部電影之所以能夠歷經數十年仍舊膾炙人口,
歷久不衰,有其固然的魅力一般。不愛古早味的人,往往還被貶為數典忘祖的
一群,指其不愛鄉土、不親台灣,這樣的指涉也許過於嚴重,但不可否認的是
,充滿草根性的古早味,是建立起四五○年代共同回憶的一種指標。
豆花、杏仁茶、肉臊麵店,是我們共同的記憶
我家附近就有一攤古早味,賣的是傳統豆花,攤子是一台小小的攤車,沒賣
別的,就是單純的專賣豆花,從午后賣到太陽下山,生意頂好,下班之後再去
光顧,時常空手而回; 她,老阿婆,所賣的豆花,用的是真正的黃豆去磨的,而
不是摻許多豆花粉、洋菜粉,糖漿是自己熬煮的,配上自己燜的紅豆、綠豆、
花生、粉圓; 至於現在常加的芋頭、QQ圓、蜜餞,她都沒有。她一個老人家,
賣豆花也快四十年了,打從我出生就有了,小時候不知道這樣的傳統豆花有多
珍貴,直到現在的洋菜豆花、三色豆花、豆漿豆花佔據市場之後,我才知道這
樣的古早味豆花,是多麼令人趨之若鶩。
又或是住家另一角的油條、杏仁茶,也是父親的最愛; 父親說他小時就愛喝
杏仁茶,當時喝的杏仁茶,都是貨真價實的杏仁茶,不像現在出現的「杏仁精
」; 杏仁茶味道濃,但沒有現在杏仁精過於矯揉造作的香與甜,但卻較健康; 父
親兩者均來者不拒,加上他愛的油條炸物,是他夜裡解饞的良伴。
我也愛一家肉臊麵店,它的肉臊純粹是肉臊,魯汁裡不加油豆腐、魯蛋,他
們的肉臊煮了好幾甕,堆在一旁,悶個三、四個月才會倒出來賣; 老闆說,他們
的肉臊雖油但卻不膩,有人問說現在重視養生了,這麼油的東西還有人要吃嗎?
老闆說,他堅持傳統的味道,所謂的傳統,就是重甜、重酸、重鹹、重油; 我想
起我祖父母總愛吃重口味的菜餚,想著想著,就明白老闆的意思了。
我開始有一股衝動,去尋找台灣城鄉裡的古早味; 也許是某個地方某個巷
弄裡的一個小攤,也許是某位阿公經營的一間不起眼小店,也許是幽幽暗暗中
一位老太婆兜售的小玩意兒,光是用想的,我就覺得古早味已經淡淡地漂了出
來。這樣的滋味,不知道是不是容易再探訪到,也許某項手藝早已失傳,也許
是年輕一輩不願守住傳統的東西; 漸漸的,它成了一種現代人急欲追求的味道。
古早味,是一種鄉土、文化與故事
古早味,我將之擴大為全然的鄉土味道,未必只有單純的「飲食」,也許一
種文化、一種感覺、一種記憶,也算是一種古早味吧!
在這一本<<百年台灣古早味>>裡,黃婉玲女士和大家談的是「味覺」,但在
味覺中,卻有更多的「情感、土地」的故事。她想和我們分享的,是比「吃」
更重要的「形而上」的理念; 她堅信,有土地,有文化,才能做出令人感動又懷
念的美食。或許有一天,我們的生活開始喪失了人我互動間的情感,失去了與
土地緊密相連的可能,失去了真實的飲食行為,也許我們才會遙想起三四十年
前,那些人、那些物、那些食物、那些故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