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最近媒體再次聚焦於教改的問題,日前曾有人指責,「究竟要誰來負教改的責任?」昨日,葉丙成教授在某次講座中提及,教改別再流於形式了,很多中學老師沒力氣來應對教改了企業家嚴長壽也提出:「教育政策只會考試,造成台灣狹隘、沒國際觀」總總的理念,都與「教育改革」不謀而合。

究竟要歸究於誰的責任?這是一個極大的命題,身為教學現場的我,總覺得,談責任太沉重,與其卸責,不如省思目前的教育現況,有哪些是值得改善的。

     如果我問,您覺得教育是誰的責任?大多數的人直覺便是學校、老師的事但您可知道,教育要成功,家庭與社會的環境扮演了八成以上的責任也就是說,孩子在學校經過教導,但回家後卻任其吃草,那前功盡棄的可能性非常地高而提及社會的學習氛圍,我們是否營造了一個好的教育形象,供學子模仿呢?

    前幾天,一則台南某國中家長等候孩子回家的停車接送畫面,引起廣大的迴響我看到一整排整齊的機車停放著,這是家長集體的自我約束所創造的良性奇蹟,這是「後囑效應」體現於家庭中的典範,我也深深感受到,唯有這樣的氛圍,才有辦法教育下一代。

     前幾天,報導青少年有八成不知道「巴黎協定」;我也發現,目前的教育中,我們是否給了孩子國際化的視野?一個孩子、未來的公民,需要有覺察世界的能力,他需要站在自 己的家鄉,去理解另一個國家正在發生的事件、去同理我們無法想像的世界、去培養人道關懷的精神。我們的孩子,未來的競爭對手絕非只有台灣,看看大陸、以色列、東協、印度的崛起,看看那些我們所不知道的國際教育,我們會發現,孩子需要的能力,肯定有許多的不足。

今日談教改,有人說,現在的教育欠缺了「人味」課程,日本自小培養書道,大陸也開始重拾經典、心靈的課程,許多國家都從「心」開始推廣但我認為,我們的教育,其失敗的地方是:「心靈」沒有列在正式課程中,而是需藉由社會資源的挹注才能得到倘若,學校沒有申請這一類的計畫,孩子有機會學習嗎?

筆者長期推動思考活動。我亦發現,這幾年的教育,是一股由下而上的翻轉、思考改革,在正式的課程中,並沒有過多的時間、合適的教材去引導孩子思考與批判在世界趨勢以思考、創新為主流的此刻,我們教給孩子的知識,是否在畢業後就過時?們是否有帶給孩子能力,去開發那七成還沒被創造的工作?

      我也發現,教改之後,課程改了,觀念也逐漸改了,但你覺得,現在的孩子或教育環境,有達到我們想要的理想嗎?我多希望,看到孩子說話時能展現自信、看到孩子與師長應對時,能回歸傳統的禮教、看到社會層面能尊重教師專業、當然也能看教師對自我的期許。這不是八股,而是有了彼此的互信、尊重,才有更可貴的教育成效; 我希望未來的教改是「寧可春風化雨,也不要明哲保身」。

    教改的錯是否溯及既往,見仁見智,與其悔恨,不如瞻前。身為一位國小教師,我所能做的,便是在班級裡感化孩子,期待他們成為不耽誤社會的人,教育之路總是漫長,但值得等待、值得投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彥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