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筆者目前在小學服務,也經常看見霸凌的現象。與「霸凌」一名詞大同小異的即為「暴力」; 暴力的定義較為廣泛,可以擴大至師生、家人子女間,也可以是環境、建築物對於人所產生的不友善現象; 除了肢體暴力外,語言的羞辱、性侵害、心靈的創傷也都在暴力的範疇內; 簡單來說,霸凌類似於暴力,多屬強欺弱,以威脅、恐嚇、逼迫為手段。其實,霸凌與暴力往往沒有明顯的分野。

    目前教育部大力推行友善校園,但最常為人詬病的,即是「流於口號」; 教師的工作量一樣繁重、所宣導的品格教育仍是理論重於實踐、會關心子女狀況的父母仍舊是部分的家長、教育依舊著重於智育與升學、輔導人力的員額與配置依舊是換湯不換藥、聊備一格…,長此下來,非但沒有改善霸凌的狀況,反而強者恒強,弱者恒弱。

    老實說,在國中、高中所出現的霸凌行為,許多老師都不敢正面出來制止,擔心學生「秋後算帳」,因此只能祈求霸凌事件不要在班上出現。

筆者認為,最有效的方式,仍舊是回歸「家庭教育」; 如果父母平日的言行舉止合乎規準,怎會教出霸凌的孩子呢?如果父母對於子女的在學狀況,多點瞭解,多與教師連繫,怎會讓孩子充滿暴戾?

    在社會愈來愈複雜,學生行為愈來愈不可掌控之際,筆者大膽認為,輔導的問題若沒有解決,校園內外的霸凌事件,只會越來越嚴重,手段也愈來愈不可思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彥佑 的頭像
    彥佑

    洄瀾墨客

    彥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