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有家長反應現在中小學的教科書過難、偏離生活經驗的現象。

     以數學來說,在分數單元的布題中,常可看到「小華到市場買二又三分之二公斤的水果…共付了二十又七分之三元…」,問題是現在到市場去,有誰會向老闆這樣子買?有誰會掏出分數的錢?為了訓練分數計算,反而悖離生活經驗來命題,難怪學生只會拿數字相乘,不知道應用題真正的意思為何。又如國語,有些生字,如「縧、鱖、闋、槲」真的不容易學,更何況許多一改再改的注音,或者生字的部首,連教師都無所適從。

    而在社會領域,也出現許多艱難的語詞,如褫奪公權、易科罰金、罰鍰、垂簾聽政、種姓制度; 而過多的名詞解釋,反而讓學生一頭霧水,因為學生的生活,幾乎不太可能和法院名詞、古代制度等連結,在一般的閱讀文本中,也不易出現,難怪一堆孩子看不懂; 而社會的另一困難處,在於缺少「實踐」,筆者相信只要家長有心多帶孩子鄉土旅遊,那麼,課本上出現的地名、景點、河川位置、特產應該就會變成「有趣的旅行回憶」,而非枯躁又需死記的名詞。

    面對教科書,其實不是只有家長和學生感到疑惑,坦白說,身為教師的我,也偶爾為課程的難度感到困惑; 比方說:我家沒有大片的土地,我真的不清楚 一甲 、一公頃相當於幾個足球場?我真的不清楚「五院」的職掌究竟為何?尤其選舉將到,許多選舉上的流程與制度,真的很難向學生釐清,因為這些對教師來說,也是缺乏類似的生活經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彥佑 的頭像
    彥佑

    洄瀾墨客

    彥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