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在一次親師溝通分享會上,有一位家長語帶不滿地問老師:「老師, 您好,我的孩子已經口頭告訴您,他要參加畢業旅行, 為什麼您還處罰他呢?」老師的回答:「我知道您的孩子告訴我, 但重點不在於『口頭』告知,而是我特別交代,要把『回條』 交過來,而且要有簽名,以表示父母同意」; 雖然家長認為,只要有達到「目的」、「讓老師知道」就可以了, 可是,老師要的是,「『記住』老師的交代」; 因此,兩者顯然是不同的,而孩子能不能學習負責任, 注意老師的叮嚀,就在細微的言語之間。

    我在教室,也經常在「玩」這樣的教學情境。 我規定學生必須在一進教室就把聯絡簿交齊; 有一回,學生到校,書包丟著,聯絡簿和作業都還沒交, 就溜到球場上去玩,等到我進教室,正要改作業的時候, 他才在最後一刻交過來,說著:「幸好老師還沒有改」, 我並沒有選擇原諒他; 我處罰他的原因,並不在於是否『來得及』拿給我批閱, 而是他的玩心太重,違反了師生之間的承諾:「『一早進教室』 就得交功課的規定」; 雖然他趕得及在我批閱前交來,但意義不同。兩者的差別, 在於學生的心態:一種是看到老師進教室,才「想到」、「被動」 地交作業; 另一則是將作業與老師的話視為第一要事,一到教室馬上執行。

    又如最常見的考試問題,兩位同學都是考九十分,一位是非常聰明, 完全沒有心思看書,所以「只」考九十分; 另一位是資質不佳,但勤能補拙,從六十分進步到九十分; 我們很清楚知道誰應得到鼓勵,因為,在分數的背後, 更重要的就是「過程」,過程即是「付出」多少,雖然最後的「 結果」都相同,但意義是不全然等同的。付出是一種「心態」, 也是對於一件事是否有重視的判別標準。

    簡而言之,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我們應該重視「態度」、「過程」, 儘管有時是無形的,但卻是影響人格成長的重要關鍵。 近年來大力著墨的「品格教育」,其實就是不斷地強調「態度」; 常有人說:「品格決定勝負,態度決定一個人的高度」,果真, 一點也不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彥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