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汲古有感

近日,文言文與白話文之論辯,一直佔據著報章版面我沒有明顯的立場,於我而言,我只想好好的品讀文學,感受文學背後的意境、思考與人生觀。

我特別喜歡閱讀古文,便到二手書店,買了一本<<大專國文選>>回來品讀一番。多年來未曾接觸古文,對文句的閱讀,頗些許障礙雖然字字都能讀能唸,但組成一詞一句,卻難以理解特別是二、三句無法讀通之際,便連帶段落篇章都成了嚴重的閱讀障礙。

   所幸,現代的古文版本,均搭配淺顯的注釋,雖只寥寥簡單解釋幾個,卻也極其精要地點到了閱讀的瘡疤,讓原本支支吾吾地文句,也終稍稍融會貫通之但,文句能夠解釋,尚只是閱讀的第一階段,真正的閱讀,應能理解與扣合時代,亦即是能了解時代背景,以明白現代含義在古代社會的狀況。以莊子<莊周貸粟>一文,提及了「…周顧視車轍中,鮒魚焉…」,現代人豈用「車轍」一詞?又如何出現「鮒魚」?然,在古代的社會,車轍、鮒魚都是常見的呀因此,閱讀古文,必先在今、昔時空中,取得時代上的認知差異,才能融入文本情境。

   而另一層的閱讀,則為深化與體悟。老子曾寫過<五色令人目><為無為>; 前者以多種顏色、多種聲音、多種食物來描述,這是表面上的含義,但深入探究,其帶出來的,便是要我們追求心靈的溫飽,而非聲色的慾望後者以凡事從易事、小事做起,才能慢慢進升到難事、大事,它所告訴我們的,就是立身、行事、治事的最高境界。因此,讀得出古文的弦外之音,才是真正讀到內裡。

    吾人常說,文字思想,便是此意文字是死是活各釋,但透過讀者的各自解讀,可以表現出不同的思想,不同的立場; 這些後人的揣摩,便成了一派派的學說、理論。古人與今人的思想,在某個程度上可以相通,可以互為解釋,但又各自擁護各執一派,格格不入但文字的思想、文學的生命就在此,何其深刻!

    閱讀再高一層的層次,便是賞析,即細嚼文句的美好,亦即受性。我喜愛陶淵明<歸去來辭>其音韻節奏所帶來的輕巧: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舟遙遙以輕颺,風飄飄而吹衣,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又或「引壺觴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倚南傯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這些文句,字數規律,恰到好處,讀來令人心曠神怡。其時,陶淵明早已不願做江州祭酒,也不願任彭澤令,便作<歸去來辭>表明志節,從此歸隱家鄉時的他,心境必然波折,但筆下的文句卻看不見其煎熬與掙扎的心,反映出即將嚮往田園風光的生活--這般的恬淡自然,這般的閒情逸致。

    文章貴在理解、賞析,除了瞭解作者的內心世界,也包括文章內容、形式、結構的探究好文一如好酒,能夠清賞、玩味、品嘗。古文得以流傳千古,受人反覆吟詠朗誦,實其因今人讀古文,絕不能像閱讀現代白話文一般,快速瀏覽,甚或一目十行更不能只讀到表面而沒深入其精要。對於古文,我亦僅為初探幼子,但在浩瀚的文學書叢中,它們彷彿是一迴迴的廊道,把每一處幽暗處都點亮,灑遍昔日,映照今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彥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