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鳳山打鐵街 思古幽情
鳳山市今年建城二百二十年,今日的鳳山,是高縣第一大城,在大城的背後,也隱藏著一段鄉土、傳統的工業,正磨刀霍霍,默默敲響晚鐘,「打」出今天的鳳山名號。
打鐵街的由來,與鳳山市早期形成同質性產業市集有很大的關係。由於農業社會及家庭五金中,以鐵器為主的刀、剪、鎚、釘、鋤頭、犁等都是鐵製品,在未發展鋼鐵工業之前,鐵器均仰賴鐵匠手工打造,需求很大,光復前後是打鐵業的旺盛時期。
打鐵街原為東便門城內一條出入城門的小街道,是從大陸駛往鳳山新城的小帆船上岸後必之路; 當時大陸先民渡水來台,從前鎮河沿鳳山溪而上,來到東便門碼頭上岸,因為打鐵的工具十分笨重,為了避免長途搬運,即就地落戶,而形成市集,叫做「打鐵街」; 於日據昭和時期,達最鼎盛的階段,當時東便門一帶的打鐵店就有十三家之多。
鐵器是先民從唐山到台灣開墾必要且重要的工具,鳳山市打鐵街得地利之便,迅速形成農業社會的鐵器製造中心,生意應接不暇,處處充滿繁榮景象。在早期的鳳山,也形成人人買鐵器的造訪之處。
打鐵是相當耗費體力的工作,打鐵師傅每天打著赤膊,一手拿鐵鎚,一手箝夾鐵塊,將從鼓風爐鑄造的炙紅鐵塊,在鐵砧上一次一次來回的敲打各種形狀的器具,在叮叮噹噹鏗鏘不絕的打鐵聲音,和打鐵師傅全身汗流浹背中,真實反映農業社會的面貌之一,也同時保留農業社會生財工具的各種鐵製農具原貌。
隨著時代進步,熱門的打鐵業也逐漸沒落為夕陽產業,探訪打鐵街上碩果僅存的幾家打鐵店,看著打鐵師傅延續百餘年的傳統,在鼓風爐重的高溫下,赤膊上身,揮汗打鐵,益加發人興起思古幽情。如今,打鐵街只剩幾間老店,以做農具為主,堅持守護者已日漸凋零的傳統行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彥佑 的頭像
    彥佑

    洄瀾墨客

    彥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