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閱讀教學有感-<月光曲>

 

兩岸語文教學的差異

每次看完大陸老師的教學影片之後,我都深深的感受到,大陸老師對於語文課程的掌握,確實比我們精準許多; 特別是對「課文核心」的重點提取、提問,更令人嘆為觀止。(當然,兩岸語文教學的差異,固然有許多不同,例如大陸老師極欣賞台灣教學的創意與自由,這就是大陸遠遠不及的。)

    我就先從大陸教師蔣軍晶的一堂<月光曲>談起吧! 這一堂課,他運用了許多大陸教師都習慣使用的「關鍵語詞聽寫法」,讓學生先上台寫幾個本課重要語詞(如「傳說、譜寫、琴鍵、清幽…」),確認學生回家有預習,且能正確寫字,教師也特別提醒字形。接著,再請學生針對本課更為重要的關鍵語詞(「清幽」),說出自己內心的感受; 由此開始,便進入了本課的高潮,特別是帶領情意與思考的教學。

 

問思與追問,訓練反應與口語能力

教師請學生利用黑板上的語詞,寫出關於本課的傳說,只見學生振筆疾書,早已嫻熟了這種教學方式。寫畢,教師再請學生口述所寫的內容,我看到兩位學生均能針對自己所寫的短文,流暢表述且極富內容,在短時間能這樣書寫,想必是花了許多時間訓練的; 而教師的教學中,亦不斷採取「問思教學」的模式,讓學生針對一個問題,深入分析、口述回答,再追問、再回答; 在這樣極為深入剖析文本的教學方式,倘若學生沒有能力找到課文的重點以及明白教師的提問,是無法回應的; 然而,在這些問與答之間,我看到許多學生均踴躍舉手,不放棄表達的機會,且內容均接近教師提問的核心。

在觀摩的過程中,我不斷問自己,如果我拋了一個問題給學生,學生有辦法馬上接招嗎?當學生無法接招時,我如何繼續去引導?我如果想要有一次成功互動的教學課堂,是不是代表學生的回答必須先成立,而教師也必需能在學生的回答之後,給予適時的回應。

 

文章情意,感受作者情緒

任何的學科,都需兼顧「認知、情意與技能」。在大陸的語文教學中,極為重視「情意」,是與我們稍有不同的(筆者在102年到上海、104廈門、105廣州…等城市交流均發現這種現象,無論是詩詞、散文、小說,均能提取出「情意」的元素),往往一句在我們看似不起眼的句子,便能透過聲情的表達,將之提取為本文最重要的文句; 而本次所教授的課名為「月光曲」,也恰為一篇記敘兼抒情的內容,因此,教師在言語間更巧妙地帶進了語情,(例如,詢問學生「在這段話當中,聽出了什麼呢?」,也帶領學生在默讀、齊讀時,「每一句都要讀出貝多芬的心呀!)

段落結束之後,教師簡單詢問:「讀了這段話之後,你有問題嗎?」一開始以為只是簡單、應付式的口頭語,如台灣老師常詢問的問題。但,我卻看到許多學生紛紛回答,而且並非毫無根據的盲目提問。教師再針對學生提出來的問題,讓學生自由發揮。我也常問自己,當學生無法讀出文本的重點,或看不懂課文的內容時,學生有辦法提問嗎? 而「向作者提問」,其實就是檢視學生是否能有效閱讀的一種策略。教師不需要一直問:「懂了沒有?」只需用一個小小的方式,就能初步檢視了。

 

結語-語文多面向,培養全能力

教師再試著讓學生聯繫上文,展開聯想,書寫文本內容(貝多芬的內心想法),短短三分鐘的時間,學生便能寫之有物,寫之有理,也能侃侃而談,甚至有一位學生的回答,還讓所有觀課老師響起如雷的掌聲! 短時間內的書寫,是台灣學生略為不足的,大多數的學生,必須經過一連串的引導、不斷詢問如何書寫、擔心是否寫錯…,之後才敢慢慢放膽去寫。

他山之石,可以攻錯; 這樣的課程,帶進了聽、說、讀、寫、作,確實是一堂兼顧了語文精髓的教學。在這樣的教學中,我也得到了一些省思,期許自己的教學,能扣準這幾個面向。大陸的教學,是這樣逐步培養學生語文能力的,相信此刻的台灣,也正朝著這樣的理想邁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彥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