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園鄉林內村--槺榔掃帚

 

高雄縣林園鄉林內村是台灣早期大量生產「掃帚」的村莊,由於林園附近有許多低矮山區,盛產槺榔樹、月桃、竹子等,而這些植物正巧是製作「槺榔掃帚」的最佳材料,所以林內村的村莊在早期,幾乎家家戶戶都以製作掃帚為生,外銷到其他鄉鎮縣市,因此贏得「槺榔的故鄉」的美名。

    槺榔的製作完全手工,完成一支大約要二十分鐘,但因為槺榔葉乾澀而多細刺,所以容易插入皮膚。製作時先將槺榔葉晒乾,去除水分,取一小叢槺榔葉,綁成一串,再取三、四串結合在一起,以月桃葉或細麻繩捆住,最後再插入長竹片,做為掃帚的把柄,最後再稍做整理就「大功告成」了。

    由於南部天氣較乾熱,適合槺榔掃帚的存放; 槺榔掃帚不宜掃多水的地方,因為可能遭蟲蛀或遇水生霉臭,是故,槺榔掃帚只適合掃居家、或是掃傢俱; 別小看這些柔軟的槺榔掃帚,其實只要好好掃,善加保存,一支大概可以用上二、三年不成問題。

槺榔掃帚有一有趣的地方,即是把柄上會捆上好幾節,大支的節較多,約十一節或十三節; 小約七節或九節; 至於裝飾用或掃桌面的,只有三到五節,這些節均以「單數」來綁; 聽製作掃帚的老婆婆說,做十節的是要掃棺材的(台語「十」和「棺『材』」有押韻),亦即是不吉利的,所以乾脆全不做「偶數節」。

在我親自造訪林內村落的時候,得知有許多製作掃帚的老師傅都已過世了,整個村落剩下不到五戶的人家還在製作,而製作出的掃帚也逐漸欠缺銷售的管道; 一來是槺榔只能掃乾燥的東西,若遇到掃水、掃廁所就容易壞,價值性不高; 二來就正機器製成的塑膠掃把大量興起,省時省力; 三來就是年輕人多移居城市,不願接手傳統產業。

    其實村辦公室也驚覺傳統產業得來不易,必須好好保存與發揚,遂定期(約一年一次)在村內的廟埕舉辦製作掃帚的活動,邀請有興趣的大小朋友一同參與,讓年輕一輩知道曾經有這種鄉土文物。看著阿嬤雙手熟稔又靈巧地製作掃帚,似乎是再簡單不過的事,但是當我親自拿槺榔葉要整理成串、成捆時,才發現一點都不容易呀!

 

照片2019林內村耆老正在解說槺榔掃帚的製作流程。

照片2042成堆的槺榔葉,暫置放於倉庫。

照片2064林內村婦女正在製作槺榔掃帚

照片2027(翻拍照片)村民正群聚製作槺榔掃帚

照片2045已成串成捆的掃帚,正等待插入把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彥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