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榮的失敗

 

全國語文競賽已經在幾天前落幕了,雖然沒有獲獎,但能夠躬逢其盛,已感與有榮焉; 唯一較令人難以置信的,是有一位選手,在台下悄悄地說:XX評審是我集訓時的指導老師…」,於是他心花怒放,胸有成竹地看待這場比賽。

    這次的比賽,是第二次敗北,但與去年的自己相比,也有長足的進步; 比賽過後,回到校園,我接受學校同事的熱烈歡迎,縱使大家都儘量避提比賽的事,但我們都曉得:能夠代表比賽,就是一種榮耀,所以儘管光榮的失敗,又何妨呢?

    年關將近,也正是許多學校紛紛籌辦運動會的時候,我的學校也不例外。在一片熱鬧討論之餘,我真的從班上同學口中輾轉得知二件不可思議的消息:一、拔河比賽可以在鞋底磨油,穿釘鞋,反正學校又沒說不可以; 二、大隊接力其中一棒調換選手,反正到時候一定一團亂,又穿同樣的隊服,沒有人知道。這種耍技倆的舉止,真的是運動會辦理的目的嗎?這樣的得勝結果,又是光榮的嗎?

    前幾天東亞運跆拳道競賽,我國好手曾敬翔疑似遭到韓國選手中喉部,雖然真相不明,中韓兩方各執其辭,但是最值得深思的是曾志部長最後義慎填膺所說的話:「希望仲裁委員憑良心判決」; 的確,我們並不要求得勝,而是希望可以在公開的場合上,以公平、公正的判決還給中華代長隊一個真理,就算失敗,也應獲得一個尊敬的失敗。

    清朝羅家倫教授極其有名的一篇文章--運動家的風度,內容提及了勝固欣然,敗亦可喜,寧可有光明的失敗,也絕不有不榮譽的成功; 但是曾幾何時,名與利雙雙出頭,導致失敗者不擇手段、千方百計地想贏得勝利; 又如先前鄉鎮長選舉落幕,落選的鎮長竟然酒後持槍射殺當選人。這樣子的結果,是否模糊了孩子的價值判斷呢?

    在競爭、比賽中,我們究竟培養他們什麼精神?有沒有從小告知他們運動家或是比賽時應有的態度?還是師長也是一味地只看結果,不看過程?一味地認定「勝者為王,敗者為寇」?

    比賽有輸贏是天經地義的事,幾家歡樂幾家愁也是長久以來的道理; 我們承認輸的一方多少都會出現怨聲,責怪隊友、敵方、裁判、評審等,但是只要我們能平心接受自己失敗了,我們用正當、合理的方式經歷整個過程,相信這樣子的失敗才是最高的境界,也正是該教給孩子最重要的一課光榮的失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彥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