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拉克颱風創下了台灣五十年來的水量紀錄,也造成台灣南部嚴重的財產與人命損失; 每每品憶起這一刻,總令人不禁捏一把冷汗。回首十年前九二一大地震,也同樣在中部地區造成難以平息的災情,數萬條人命毀於一旦,對許多有家歸不得或是無家可歸無人可依的親友們,情何以堪。
有鑑於此,教育之士遂提出台灣需要有一套正確、有系統的防災教育課程,以便因應這一類的「不速之客」; 尤其在台灣,地狹人稠,又位居中低緯度的海島型國家,四面環海,每當夏總有熱帶性低氣壓侵台; 島中又有高山 形成山震型的島國,隨時有土石流、山崩的危機; 再加上台灣東側有 版塊,隨時可能擠壓而造成地震…。總總自然因素導致台灣是一個天然災首不斷的島嶼,無從預知也無法準確掌握其嚴重性,唯一可行的辦法,就是確實做好防災教育與防災準備以備不時之需。
何謂災害呢?根據許海龍在災害防治與生態工程>一書中對「災害」所下的定義:一個事件或狀況造成生命或財產的損失,通常分為自然與人為兩種。
一、把以自然變異為主因所產生的,並表現為自然狀態的災害稱之為自然災害,如地震、風暴潮。
二、以人為影響為主因產生的,而且表現為人為狀態的災害則稱之為人為災害,如人為引起的火災和交通事故。
三、把由自然變異所引起的,但卻表現為人為狀態的災害則稱之為自然人為災害,如太陽活動峰年發生的傳染病大流行。
四、把由人為影響所產生的,但卻表現為自然狀態的災害則稱之為人為自然災害,如過量採伐森林引起的水土流失,過量開採地下水引起的地面沉陷等。
從以上的定義得知,災害融入課程,形塑成防災教育簡而言之,即是可以在課程裡設計出一套將災情降到最低的課程,或是在災害尚未來臨之前,可以提早做準備,以將災情降到最低的課程。這套課程可以在學校實施,也可以在家庭、社會(廟宇、會議室、電影院、活動中心、百貨公司…等)操作的課程; 而最有效的方式莫過於在學校裡,透過理論與實務的配合,灌輸在學生身上,再由學生告知家人如何做,間接影響大多數的人。狹義的防災課程包括颱風、水災、士石流、地震、龍捲風、颱風、海嘯等自然災害的課程應變; 廣義的如電梯停電、火災、蛇蜂類攻蠕、溺水、殺害等人為災害應變等。
防災教育宣導的方式非常多元,以學校而言,萬簡便、普及的方式,就是利用一堂課,全校統一集合的方式,先聽相關的災害安件報告,接著實作; 或是教育當局可印製光碟或書面資料,發送到各校或各班一份,供教師隨時運用; 亦可由本位課程中設計,擬定學期課程,結合理論與實務供學生學習。有時奕可配合文教活動實施,例如舉辦防災教育書法比賽、演說比賽、海報設計等,但此類方式常流於型式,或者船過水無痕,較不易深植人心; 筆者仍認為以全校/全班性的理論與實務最為有效; 若要增加臨場感,亦可請敬消人員到學校模擬,或以音效搭配。
在社會教育方面,鄉鎮市公所宜隨時掌控該區有何異狀,如士質鬆動、河川乾涸與高漲、路面變化,甚至一些極其些微的變動都可能引發大災難(蝴蝶效應),隨時給予嚴眾居住上的安全建議。縣市亦可常辦理防災宣導講習,規定每戶/每人每年務必接受幾小時的訓練; 街道上常見的挖馬路,雖然美其名為埋地方管線,疏通水道; 但長久開挖下來,卻容易造成地基流失與路面鬆動,間接導致建物的地基鬆弛。又如某些臨海鄉鎮常抽取大量地下水,導致地層圖重下,每逢大雨必海水倒灌,如這次八八水災的東港、林邊、佳冬等低窪地區; 又如山區禁種抓地力不強的植物,或是禁止山坡地再建造房舍、濫伐濫墾以做好水土保持,如甲仙小林、三民、桃源等部份部落。要做好縣市鄉鎮的防災工作,務必需要每位縣市民有強烈的危機意識,深知災難臨頭,不是只有個人的事,而是全村必受苦受難,村民齊心合力,有難同當,且更應有深謀的遠見,相信只要我們做得好,必可以遠離災難。
在家庭教育方面,子女在學校可以將所學的貢獻於住家,父母親亦可將在社區/鄉鎮市所學的回饋家裡。家中隨時要有「警覺」的心理,永遠牢記「上一次」的地震是何時、造成何等的威脅?「上一次」的風災、水災是何力,縱使如「地震」這類不可預期的天然災害,也會因為我們曾經留意過,而能將災害降到最低; 七、八月則要做好防颱準備,諸如門窗、陽台、招牌、花盆等易碎物的安置,避免摔落而砸傷人。家裡應隨時貯放乾糧、手電筒、呼叫器、警民連線,以防萬一。在中,也應確實知道兆生路線如何走、是否有被堵住; 家裡若有電梯,也該隨時測試停電時的緊急狀況為何; 也應設想萬一地震/停電時,電梯無法開啟電源或瞬間墜落時,所應採取的姿勢為何。
以筆者任教的學校而言,每年都會定期請消防單位到學校為老師上四小時的防災課程,這是當老師一個正式課程外的一項求生課程。尤其在筆者師院的養成教育中,並未有此類的科目,導致許多新進及年輕的教師對於防災的概念幾乎是付之闕如的; 而當教師泳乏這類的素養時,教師就不可能將這類知識傳授給學生,學生當然就不可能發揮影響力,影響他人。
目前在台灣的校園當中,常見的防災演習約有三種:
一、防震演習:若在教育,則全班每位學生手抱著頭,躲在課桌下面偏桌腳的地方,因為若躲桌面的正方方,則上面東西下,正好敲碎桌面,直打頭部。若已在戶外,則避於空地,手抱頭,隨時注意四周是否有東西砸下。
二、防火演習:藉由防火的宣導,讓學生更知道火災的可怕。可告知各種滅火器的用法及各樣火災的類型; 遇到火災時,應採取低姿勢爬行,因為距離地面約 二十公分 處仍留有殘存的氧氣; 可以快速找一條濕毛象摀依口鼻,保持呼吸道暢通; 或是以毛毯裏住身體,避免燒傷; 也應告知學生,大部分喪命於火場的,多是遭「嗆」傷而非「燒」傷的。
三、萬安演習:萬安演習屬於民防類演習; 此時所有縣市的民眾均應停止動作,留在室內不得外出; 開車的應停放路旁。在學校,通常會安排學生留在教室,門窗緊閉,只留一道門打開; 學生則在教室內保持安靜。學生雖然無法感受到究竟有哪些危急事件,但演習的目的在於培養學生認知遇到某些狀況時,保持冷靜亦是重要的。
防災教育是刻不容緩的,吾人都希望可做好萬全的準備,但不要有任何的災情與災變傳出,然只要是生活中的每一刻,隨時都有「不測風雨」產生,尤其這幾年來隨著台灣的氣候不斷改變,間接影響大自然整體的運行; 若不深入探究成因,思考解決對策,恐怕每一次的輩劇,者不能記取教訓。正值莫拉克八八水災之祭,筆者也默默替我的同鄉—高雄縣,以及南台灣的朋友們給予最深的祝福,原往生者安息,生還者堅強,失蹤者平安歸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