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趣培養,由面到點
四年級的時候,派一個學生參加演說比賽,那位學生害羞著「堅持不上台」,所幸在家長和同學的鼓勵下,他才「勉強上台」; 現在五年級了,又重新挑選選手,那位小朋友「堅持不下台」,不想把機會讓給其他同學。
在這裡,我們看到學生一旦擁有了興趣,想剝奪他的參與機會,「門兒都沒有」。以前有一個學生,要他每天多看一些散文、小說,總是和老師「針鋒相對」,但現在家長卻要求老師可以就近提醒他,多看課內書,減少看課外書的時間。孔子曾經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的確,一旦掌了興趣,就可能廢寢忘食,戒也戒不掉。
在國小裡,我們希望可以多方面地發掘每一個孩子的潛能,不論是文或是武的; 是外顯或是內隱的; 是動態或是靜能的; 我們都希望可以讓孩子適度的接觸,然後觀察孩子在該活動中的時間、神情、專注度,以及活動結束後的感想、回饋、期待,來判斷孩子對此興趣的「投入準度」,做為性向發展的依據。
興趣是一時的,專長是長久的,所以在孩童階段,我們看到許多孩子吵著父母親想要學圍棋、學舞蹈、學鋼琴,但這「一時」的興致退了,或者同儕共同學習的動力喪失了,這樣的「興趣」就會慢慢消沉; 反之,若是能夠長久渡過這「一時」之所好,逐日培養,漸有長進,就可慢慢發展為專長,而這樣的專長正是永遠不離身的一項技能。簡單來說,身為師長的我們都應大力地從「面」(各領域,如藝術、文學、生態、運動…等)來找出「線」(單領域,同質性高的,如圍棋、象棋、五子棋、跳棋)與「點」(專長,如圍棋),如此一來,才可能培養孩子拓展視野,找到自己的性向所在,進而凝聚學習的焦點,逐步打造專長的殿堂。
其實現在的社會需求,也並非一項專才就保證能安身立命,現在講求的是「通才」,也就是興趣必須多方涉獵與培養,專長也必須仔細發掘,透過他人讚賞、共識、證照、表現來取得肯定。最佳的選擇方式,仍是不斷地找到自己的方向,勇敢嘗試,一旦找到自己所愛的,就當精益求精,更上一層樓,並再選擇另一項專長來「備份」,以備不時之需。
就像我那位學生一樣,竟然可以從最厭惡、最羞於表現的演說,一路踏上最有信心,最想發揮的比賽,這就是興趣所帶來的能量,也是孩子最有可能朝此發展的力量; 身為師長的我們,看到孩子能「沈溺」在良性的事物中,能不滿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