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習得的無助
前幾天我要孩子放一隻螞蟻進去透明盒內觀察,讓他們比較螞蟻在五分鐘和十分鐘後,在「活動力」上有何不同; 我得到的答案,大多是前五分鐘時,螞蟻仍然很活躍的找尋出口,掙扎不已; 等到過了十分鐘後,螞蟻開始慢慢的行走,一副無所謂的樣子。這給了我,也給孩子,和家長很大的啟示。
這個實驗告訴我們,當螞蟻在經過五分鐘找出口之後,倘若發現經過這麼多的努力,仍舊達不到結果時,就會逐漸放棄,聽天由命。對於生命的掌握與學習的歷程而言,這是很可怕的一件事情,尤其當我們面對孩子在學業或是人際相處時,若是有同樣的情形,我們不免憂心忡忡,急於對症下藥。
科學上有個實驗名詞,稱之為「習得的無助」,意思是指人或是動物,在既有的處境之下,且已習慣一陣子之後,就不想再改變現況,也因此而喪失原動力。習得的無助在教育上、社會上都告訴我們負面的訊息,因為它代表的是悲觀、沮喪與放棄。
有些父母,總是逼孩子不停地唸書,縱使孩子不愛唸書,成績不好,父母依舊要孩子苦苦地唸書; 但是這是在一個多元社會下所根深蒂固的錯誤觀念。一旦孩子在課業與父母的壓力下,無法承受,幾近無助感的臨界點時,他就會慢慢產生排斥的心態,對於書本完全提不起勁來。習得的無助可以說是孩子學習的最後一道防線,在這條線之上,孩子仍舊有希望; 但在這條線之下,就會顯得墮落、抗拒。這猶如我們口語所說的:「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交朋友亦是如此,當一個孩子他發現自己不論用何種方式去結交朋友時,得到的都是冷漠與不友善的回應時,這個孩子自然而然的就不會再去結交朋友,甚至把自己封閉起來,日復一日,成惡性循環,最終仍舊沒有勇氣與他人互動。
身為父母的,能做的就是投注三成的壓力、三成的鼓勵與四成的自由。適當的壓力,可以讓孩子有向前邁進的動力,然而,過度的壓力,反而會阻礙學習、揠苗助長; 鼓勵是老生常談的方式,在實驗上也被證實確實有實質效益; 自由是讓孩子自己發揮潛能,我們也相信,在沒有任何限制之下的環境,可以讓孩子盡情揮灑屬於自己的天地,然而,自由不是放縱,而是無形的關心。
我常用這「三三四」的法則告訴家長,也在班級經營當中落實,我發現這樣子的孩子,不太會有被壓力壓得喘不過氣來的樣子,也不太會有常受責備的眼神,更不會有呆板、僵化的思考傾向。身為父母、師長最擔心的,莫過於孩子成為「習得的無助」下的一員; 我想,只要能在孩子有無助、無奈的情況下,給予一把,相信一定可以迎刃而解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彥佑 的頭像
    彥佑

    洄瀾墨客

    彥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