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報載,教育部實施的補救教學措施,砸下了大筆經費,卻不見預期成效,實讓人感到事倍功半,力有未逮之處。筆者在小學現場,想對目前的補救教學,提出幾點個人淺見。

首先,在社會開放的觀念中,有些父母早已抱著「孩子課業跟不上就朝多元發展的方向」思考,所以對於孩子的國語、數學、英語等落後情況,便不會加以要求,因此,也間接影響補救教學的學習品質。

而學生群體成班,有些是以為免費課後安親,有些不知為何而來,在學生的觀念尚無法從「正常教學」轉至「補救教學」時,是很難看到成效的。而以目前的師資來源而言,亦是一大問題; 偏遠地方找不到老師,只能尋求大專生、代課老師,他們並非不好,而是缺乏經驗,無法長期瞭解學生的程度、家庭背景、落後之因,當然無法予以貼切的幫助; 而教科書的編製,亦採目前所有一般生使用的教科書,難度中等,對於「後段」的學生,恐認為困難重重,興緻缺缺。

目前補救教學的課程,多數是安排於放學之後,全數再集結成班一起上課,這些孩子要先寫各班的回家作業,俟寫完之後,也沒有多餘的時間進行課程補救,充其量,只是教師代為檢查作業是否完成; 此時,若真的要上課的話,仍得考慮學生的精神狀況及注意力是否專注。程度在後段的孩子,領悟力低,求知慾弱,要看到進步的成效,往往比一般孩子來得慢,更甚者,是需透過個別指導,找出個別差異性,才能找到問題的癥結。

目前教育局有安排「補救教學研習」,原則上必須上滿八小時,方能進行授課,然而,有些學校因為找不到老師,便放任沒有資格的老師上課,實在難以做到品質把關; 而若有參與研習的話,真的只接受八小時的訓練,就有帶領落後學生前進的能力嗎?

對於補救教學,我們認同教育部的做法,也很開心教育部沒有放棄這一群程度弱落後的孩子; 但是,錢要花在刀口上,力道要出在適合的地方,我們應共同找出學生要的是什麼,目前缺乏的是什麼,教師要教的是什,做一個統盤的規劃與檢討,才不會白費力氣,走冤枉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彥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