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幾個月來的地震,讓全世界「動」盪不安,也「震」醒了國人對於防災工作的重視。在學校,教師是提供防災資訊最主要的管道,但就筆者在師範教育的養成過程中,並沒有接觸過類似「地震」的防災課程與演練,也就是說,教師對於防災工作的認知,多是從網路上得知,或是從小時候的經驗、長輩、同事間「口耳相傳」,而類似這樣毫無根據的「道聽塗說」,往往未能全盤瞭解防災工作的對策。
    尤其這個世代,網路資訊參差不齊,沒有防災專業知識的我們,確實很難判斷網路資訊的正確。例如,有些認為地震來襲時要躲在堅固的「桌下」,有些卻被告知要躲在「桌旁」; 以前被告知地震時要抱著頭往外跑,現在卻有些網路傳言應該要往高處爬,以免遭受活埋或磚牆之禍。對於資訊的紛歧,大家各執一詞,莫衷一是,也間接造成教師在認知與教學上的困擾。
    對於地震,大多數的孩子都是當作「兒戲」在玩,總抱著「應該不會輪到我吧!」的想法來逃避,更有「小地震不用跑,大地震跑不了」的無稽之談,讓原本應該冷靜的場面,變得倉惶失措。筆者認為,要做好妨災工作,還需從以下幾個面向著手。
一、宣導「地震包」的必要性:地震因為久久才來一次,所以國人沒有「地震包」的觀念,地震包裡應有糧食、水、手電筒、身份證件等; 簡單卻是保命之道。
二、手機預報功能:台灣的技術不若日本,若有此技術,一定要由地震測報中心發手機到校長、主任、師生手中,即時發布,寧可錯報,也不要不報,爭取逃難的黃金十五秒。
三、建物耐震測量:應針對舊有、新蓋的校舍,逐一評估其耐震程度; 平日做好逃生路線演練,規劃妥善避難場所。
    地震不能避免,但可以預防; 多一份防範,少一份損失,親師生都應該隨時接受完善的防災「再教育」,而非來一場地震,才上一次防災課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彥佑 的頭像
    彥佑

    洄瀾墨客

    彥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