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天書房-<<尋百工-四個年輕孩子與一百種市井職人相遇的故事>>

 

這是一本聽到書名,就會讓人親近阿公阿媽、遙想時代變遷的一本書。在功利的社會中,「傳統、樸實、手工、鄉土」已經成了大家緬懷的代名詞了; 而這本書,正一點一滴地拾回這些早已失落的元素,使我們在新的世代中,重新注入一股舊有的真情。

    這本書的四位作者,均畢業於輔大美術系,由於慨嘆「老東西」的流失,便興起了滿懷熱情,以一百位居住於台灣街坊巷弄的小人物,做為訪談對象,並蒐集各式各樣的老文物,鉅細靡遺,深入淺出,讓讀者在字裡行間裡,不但讀到即將消失的行業故事,更讀出內心的感動。

    這本書一共分為五個章節(逐好味、覓正物、訪藝文、探禮俗、找樂活)。「逐好味」描述的是台灣傳統的食物,如手工豆干、晒米粉、龍鬚糖、磨米麩…,寫的是食物與人事時地物的關連性。在「覓正物」中,更提昇到了工具的使用與傳統文物上的層次,特別是農業社會時代的文物,如草鞋、打鐵、綁蒸籠、藤椅; 在「訪藝文」中,作者詳盡地記錄了布袋戲、繃鼓、捏麵人、畫扇、油紙傘等二十五個故事。

    有了藝術與文化,當然就少不了中國知名的廟會文化與禮俗,因此,在「探禮俗」的章節中,介紹了門神、神轎、金紙、刺繡、香包、墓碑等。在「找樂活」中,記錄了挽面、磨刀、養蠶、擺渡、竹掃帚的故事。

    在這本書中,每個「老工」的故事,都詳細地描述其工作的性質、流程、價值等; 例如,採蚵的人,手上必須有一張潮汐表,以算準採蚵的時間,也保護著自己的生命安全; 賣手工汽水的阿伯,因為知道太多的化學添加物有害身體,所以堅持用力地搖動著二氧化碳與糖水,混合變成碳酸飲料; 燒磚窯的人必須忍受窯廠裡的溫度,甚至是窯與坑道裡的危險; 刻墓碑的人,必須瞭解碑文的基本概念,並且跳脫風俗禁忌與世人的眼光…。每個故事都是在現代社會中,鮮為人知的,也是一本名符其實的鄉土教材。

    在這五個章節裡,共羅列了恰好一百種行業與故事,是作者群靠著二部摩拖車,歷經一年的風吹日晒雨淋,才串連而成的。當我們在閱讀這本書時,其實最令我們思考的,便是: 這些手工行業早己被大量的機器所取代,為何還有人願意執著於老文物的製作呢? 如果現代的年輕人沒有繼續傳承這些老文物,是不是可能有失傳的一天呢?

    這本書,在某個程度上,其實就是鼓勵現代人,不妨看看週遭的老文物,接觸它們,瞭解它們,儘可能的話,也將文物傳下去,將故事說下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彥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