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體罰—談教師的情緒管理抒壓方法
一、零體罰?
「零體罰」的口號喊得震天價響; 站在以人為本的立場,確實應該尊重每個人的身體自主權與人格發展權; 若是站在教師「便於管理」的立場來說,也許一記體罰可以收到當下最快速、立竿見影的效果; 有些家長認為「打」的確傷了自己最疼愛的小孩; 然而,也有些家長卻賦予老師體罰的權利。其實,就算「體罰」真的很符合家長的期待,也不能構成教師施以體罰的藉口。
仔細推敲「”零”體罰」這幾個字眼,其實是個很難完全達到的境界。「零」是個極限值,例如零作業、零缺席、零講話、零負擔…,似乎都充滿不易實現的可能; 那麼究竟「零體罰」是不是每位教育工作者都應該奉行的?稍有體罰是否就會吃上官司?體罰如何界定?這些恐怕都是難以回答的問題; 換句話說,截至立法院公布「零體罰」法令為止,體罰的定義是模稜兩可的。
教師為何要體罰學生?說穿了,絕大多數都是為了方便管理,而且是為了學生行為、課業好。因此,若是一味要求學生好,又為了方便管理而不得去實行「體罰」的手段時,恐怕要讓老師更費心去思考處理學生問題的解決方法了。
個人認為,教師可以「適度」體罰學生,只是因為「適度」這個名詞在每位教師的心中,都有一把不同解讀方式的尺; 如果教師可以在情緒穩定,正常心態的原則下對學生「適度體罰」,應該是可以被接受的; 而目前最受輿論譴責的,莫過於教師體罰手段之「心狠手辣」,如淤青、耳聾及一些醫學上的嚴重症狀,這些後果毫無理由的已經「過火」且已完全失去理智,更遑論是身為一位教師的行為了。
二、教師有生氣的權利嗎?
因為對學生的表現生氣,我們才會有情緒管理的問題,也才會引申出「體罰、處罰、管教」等爭執。到底老師有沒有生氣的權利呢?
聖經也曾記載到耶穌生氣發火的時候; 教育家孔子也曾一氣之下「以杖叩其脛」; 許多偉人的老師也曾打過xxx巴掌或是任何羞辱…; 總歸來說,只要是「人」,不論優劣智愚、男女老少都一定會有七情六慾。那麼為什麼獨獨只有教師的生氣情緒會被眾人拿到檯面來互相衡量、討論呢?究其原因,老師面對的是學生,而學生心智成熟度尚未達到一定程度時,是極會模仿老師且情緒化的,一旦老師將生氣的情緒擺在臉上,不但感染了教室的氛圍,也間接影響到孩子的人格發展; 嚴重的話,甚至一輩子將教師的情緒惦記在心,造成陰影,不排除未來將以同樣的方式對待他人; 教師最重要的是「身教」與「以身作則」,孩子的自我約束能力常未純熟,萬一學會生氣,將可能波擊同學或有自殘的行為發生,因此教師對於「生氣」的掌控,不得不抱著「戒慎恐懼」的心態呀!因為種種原因,才造成教師不能在課間「隨意生氣」。
話說回來,生氣並非不好,也是每個情緒的表現與宣洩管道之一。所以教師應該可以生氣,只是「生氣的情緒」應該符合教師的專業能力與適當的行為標準,不得失控而加諸於學生身上。
三、如何處理生氣的情緒?
其實教師生氣,通常並不是真正的生氣,也就是說,只是以「聲音」或「眼神」暫時性地「假性恐嚇」學生罷了; 這一類的生氣,和「受到他人侵犯、影響到我的權益、不滿、嫉妒、被設計、不講理的生氣」是不同層級的。我們應該如何處理教師的情緒,免於失控呢?個人提出四點參考:
(一) 分析生氣的原因:若是學生引起的,先找出癥結。例如,上學遲到的生氣程度可能最低,其次為上課講話,再則為作業未交、考試考不好,再來是考試作弊、偷竊、侮辱師長…等。而這幾項的處理方式應有輕重緩急之分,不可一視同仁; 也不可將所有的情緒統統加在一起處理一件事情上。
(二) 以臉部表情替代責罵與體罰:大聲斥責或是施以體罰或多或少都會傷害到孩子。若要採取最不傷害孩子的方式,就是教孩子學生「察言觀色」,若是老師上課突然中止、不說話、不微笑、雙手交叉於前,或是直接在黑板上記上號碼,表示有學生說話或不專心。老師不用一直喊「安靜」,學生自然而然就會感受到了,如此一來,老師不用浪費多餘的力氣,學生也可以免於惴惴不安的恐懼,前提是師生必須培養起這種默契。
(三) 師生密集交流:「說話」一直都是吐露心事與宣洩情緒最好的方式,老師透過定期與班上學生談話,可以更清楚知道每位學生的狀況與家庭背景,也較能體諒小孩子犯錯的原因; 一旦師生的距離拉近了,彼此間的對話橋樑就容易築成,但要避免師生的關係因為過於親密,而淪為「目中無人」或視「尊師重道」為無物。
(四) 教師間互助力:學校是一個小型社會,每位教師都是一個成員,成員間就必須共同合作,建立起團隊的力量,一旦教師有情緒上的問題,教師就要集體儘速提出解決方法,培養革命情感,讓原本是學生或是教師單方面的問題,成為全校教師共同亟待解決的問題。
教師所表現出來的情緒,可以考驗教師的品格與專業能力,務必要找出最適合自己的解決方式,才能對自己身心有益,也才能給學生一個安全、無負擔的學習品質,創造優質的教育環境。
四、建立親師生三角關係
學生、家長、老師一直都是學校的黃金三角,三者互相牽引著,只要失去一邊,就變成偏頗的教育了。近年來,家長的力量逐漸在校園中發酵,也逐漸能參與學校的部分行政運作; 而教師一直都是校園中的主流分子; 因此,當家長與教師在學校中碰上之後,會產生怎樣的結果,也間接關係著學生的命運。
教育講求「親師合作」,顧名思義就是要雙親(監護人)和教師一起合作; 教師教學上須要家長協助時,家長可以義無反顧地幫忙; 而同樣地,教師也應該將孩子的學習狀況與家長隨時保持連繫。家長應該懂得教師的教學心態,就如同學生也應該知道老師的忍耐程度,才不致於踰越了彼此。
教師之所以會情緒失控,是因為教師壓力大,無法短時間內解決學生的問題,且苦於家長沒有將孩子在家教育好,又放任孩子到學校「違法亂紀」; 而教師又為了要立即收到管教之效果,因此容易一時心急就亂了分寸。因此,如果家長能平時做好家庭教育,學生在校又能循規蹈矩,教師就能專心教學了。這麼一來,就鮮少會聽聞有「教師不當體罰」或是「教師情緒失控」的情事發生了。
五、給教師適當的抒壓管道
隨著社會的日益變遷,不僅教師,每個現代人都承載著龐大壓力,舉凡親情問題、工作問題、經濟問題等; 而市面上也充斥著許多抒壓的場所,例如養生館、休閒中心,還有芳香療法、音樂療法、減壓按摩等抒壓方式; 可見,這一代的人,普遍都有壓力過大的問題。教師一天在學校的時間約八、九個小時,可以說是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了,加上有些教師兼行政,或者進修,或者設計課程,難免帶來莫大的壓力; 一天下來,鮮少不身心俱疲的。因此,對於教師來說,若能有良好的情緒抒壓管道,應是緩和情緒的最佳處方了。
例如每個月可以各學年、全校教師聚在一起,聊聊天、看電影,分享每個月的教學趣聞; 也可以固定找一天,全校教師一起到社區參訪、掃街、做運動,也可以活化社區、美化環境。教師進修也可以加入活潑、有創意的(動態)研習,如戰鬥有氧、瑜珈、手工藝教學等,可以免除每次都是在「座位」上的課程。
其實每個教職員工都可以認真規劃抒的方式,從早上到校一直到放學,在這段時間內,都可以設計出意想不到,令人眼睛為之一亮的活動; 相信這樣子的規劃一定可以讓老師有較多發洩情緒與抒解壓力的方法。我們期許每一位師都能在最和樂融融、最愉悅的心情中,展開教學。那麼,未來在某個時間軸上,將可以發現「零體罰」真的變成潮流,且壓力與情緒已變成教師不再恐懼的難題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彥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