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記憶中的7-11
每每和孩子聊起自己小時候的生活,他們總是露出不可置信的眼神; 不論是交通、休閒、生活方式,或是最基本的食衣住行,都足以令他們咋咋稱奇。當生長在四五○年代的我們,想要「多一些」,想要「好一些」都是一種奢求,那才是現代人落實「生活減法」最佳的典範。
二十多年前,當我分發到山地鄉教書的時候,物質缺乏,相對的,對於生活的需求,也就隨著降低,三餐都是由村辦公室和警局提供,它們儼然扮演著比現在「營養午餐」更週延的角色。五年後,再度調動到另一個海拔較低的山頭,交通依舊不方便,但是生活機能稍稍提高,至少有咁仔店和原住民村落經營的雜貨店陪著我們。
後來,考上主任後,再度分發到偏遠的海邊,六個班級,全校七十人不到,但距離街市大概步行十分鐘即可到達。整個鄉的座落位置,就是東向面對大海,北面和西面都是海岸山脈,只有南面一條小巷可以穿越台十一線公路。由於是外地人,第一天上課,我要孩子說一下這社區的環境,竟然有大部分的孩子認為這裡的7-11,甚至比山海等自然風景親切多了; 那一天下課,有一群原住民孩子拉著我的手,要帶我「逛逛」傳說中的7-11,那種天真童稚的樣子,就像是要去逛一棟百貨公司一樣,新奇、期待。我想到的是,在我居住的城市中,7-11可以是可有可無的商店,但在這個村落中,它維繫著所有村民生存的可能。
因此,每當學校同事要覓食的時候,學生要買文具的時候,遊客來這裡渡假的時候,搭車、約人、面交、問路,甚至是學校影印機、傳真機故障時,7-11便成了提供「救援」與「服務」的地方。
7-11也是我們師生交流的地方。在那個漁村,父母都是忙著捕魚,隔代教養也是司空見慣的事,很少關心孩子的教養問題; 小孩子回到家,乏人管教,所以到處串門子,遛達著就跑到公路旁的7-11夾娃娃、買熱狗、買飲料,或索性在店前的桌上就「啃」了起來,一副瀟灑豪放的性子。我則是固定到店裡翻翻雜誌,買點裹腹的東西,就順便和小孩子聊起天來。有一陣子,學生的家長在店裡當收銀員,還會特地裝一杯飲料請我喝,就談起生活瑣事,但是他們對於學業功課,是絕口不提,也毫無興趣—這一點,和城區是截然不同的。
幾年後,物質充裕,經濟繁榮; 在這個豐足的年代裡,我如願調回高雄,7-11以及類似的連鎖便利超商,也雨後春筍地開了起來,但是這種感覺和曾經待在部落教書的日子,著實有著很大的不同。或許是少了一種單純、靜謐的感覺,甚至它帶來的便利性,已經不再那麼強烈了。
孩子可以到大型購物超市買東西、試吃、打發時間; 或是選擇更有人情味的雜貨店,和老伯伯老婆婆閒聊; 或是減少生活的慾望。可7-11仍舊扮演一種「希望」的角色: 在午后,給少年朋友一個求職的機會; 在晚上,給夜歸的人一個安全感。它,就守候在每個街角,永不懈怠,也永不打烊。
有一次,我走進一家7-11,有個收銀員一直對著我笑,原先我以為只是單純的待客之道,但後來走出店家,他向我走近,問我是不是XXX; 我忘記我們的對話了,但我永遠記得他在二十出頭,就當上了7-11的儲備幹部,抗起了家計,也抗起了屬於青年的責任與夢想。
一間小小的7-11,承載著社會的期待,從七十年代起,紛紛在台灣的街角成立; 彷彿每一個歲月,每一個孩子,在時間的長廊中,蜕變著、成長著,脫胎換骨。那些曾在部落中的孩子,是否長大成人,為家鄉深耕、打拼?那位儲備幹部,是否依然堅持自己的理想,開創屬於自己的事業?
從山區到海邊,從鄉村到城市,7-11串起了人的情感,也串起了二十年來的回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彥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