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台灣生態學會的”2006找尋台灣生命力環島苦行”己經起飛。多年來,靜宜大學陳玉峰、鍾丁茂教授不斷鼓吹環境教育的萌芽與催生環境意識的形塑,這次結合了有共識的民眾,期許台灣除了在發展經濟與啟迪人文素養的同時,別忘了人與土地的親密關係。
台灣如此多的環島苦行僧與自行車活動,為何我們需要再艷陽下走出這段苦旅呢?最主要的意義也許就和之前黃武雄教授所發起的千里步道一樣--”重新檢視人與自然的關係,由民間透過自我組織的力量”來完成,尤其在政治人物掌權的時代,能夠將提提議、勘查、經營、管理全權放手由學校來規劃,著實不易。其實,執政者的菁英主義思想一直是台灣社會的主流,任何方案除非走出菁英階級的界線,去發展公共論述,引發思想論辯,讓民眾參與,尋求社區支援,才能更親近於大眾。
當民眾愈來愈少做出決定時,對於任何事就愈來愈不敢做決定; 這次集結靜宜大學生態系所及環保團體的力量,讓我們能夠塑造新文化,人必須走出私領域,關注社會脈動,從自己所站的位置,重新看到自己; 參與使人激發再學習的動機,啟動價值的思辨,當人能夠成為社會的主人時,人會興起一種自我價值感,去提昇自己的思考層次。環島苦行讓民間有機會經歷社會重建的過程,使民眾看到參與社會與深化公共思考的正面力量。
我們堅持這個理想,期許用雙腳奮力踏出這次的生命苦旅,在環境學者、學生的帶領下,走出希望,珍惜台灣,讓改變看得見。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