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農委會日前推動的「漂鳥運動計劃」,主要是鼓勵年輕人、小朋友從大自然中探險、歷練,培養冒險患難,刻苦耐勞的精神和毅力,進而創造一種新的生活與生命體驗。這個計劃,早在十九世紀末的德國,有鑑於當時年輕人欠缺環境意識與土地倫理,故由一群青年人發起,成效亦隨著成員的響應與時間的擴充卓然有成。
台灣曾在今年四月時,由台大黃武雄教授、作家小野先生、自然觀察家徐仁修先生發起「千里步道」,喚起民間力量,一切的規劃與管理都由當地人民做決定,匯集多方意見,凝聚共識,創造出具有當地特色的步道,同時亦兼顧生態資源的保育與社會景觀的價值; 此一步道之所以誕生,乃有感於在工業發達的社會,欲重新喚醒人與自然的關係,並用雙腳踏上步道,以覺知土地的親和性。唯有人能感受與土地互動的親密關係時,台灣的環境才有留戀的空間。日前靜宜大學生態系所發起「環島苦旅」活動,亦有異曲同工之妙。
台灣近日不斷強調「本土」,何謂「本土」?是族群融合、黨派鬥爭的群體意識?抑或政治掛帥的口水戰?或是政治人物在選票中的格調論壇?筆者認為,真正的「本土」其實不難解釋,僅在於建構”人”與”土地”的關係,亦即「有機體」間的依附關係。
環境教育是最令人感動的生命教育; 當污染己影響到居民的生計與健康、兩極的冰雪不斷溶化、海平面不斷上升、靠山不能吃山、靠海不能吃海,當「熱島效應」在台灣逐漸成形時,不妨鼓勵每個人背起背包走入大自然,重拾「漂鳥精神」,踏出「千里步道」,秉持一顆「環境苦行」的心,我們也可以創造新的環境倫理與文化價值,讓改變看得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彥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