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台灣在整體的社會結構真的出現奇特的現象,尤其反應在人口-就業層面上。台灣政府一直在談少子化的問題,但卻沒有真正考慮到造成少子化的原因—“經濟問題”來對症下藥,一味推出鼓勵生育專案,卻沒真正治本。
四五十年代的人們,農閒時”增產報國”,造就了七八十年代的經濟奇蹟,因為在當時的農業社會裡,沒有極富、極貧的現象,大家日子一天一天過,倒也蠻愜意。
面對瞬息萬變的社會,經濟起飛,電腦逐漸取代人力; 務農的人缺乏資訊的能力,逐漸被淘汰; 過多的大專生搶著有限的職場空位,造成僧多粥少的現象,七年級俗稱的草莓族,抵擋不了職場壓力,只好當個”啃老族”; 過多的不合理待遇與不穩定就業狀況,造成越來越多人失業; 如此一來,支撐家庭的經濟來源變得越來越掘据,誰有能力再養育孩子?
許多報導指出,若繼繼讓少子化現象加遽,恐怕將會造成老人沒人養的現象; 以現今整體退休老人的身心狀況看來,實在應”退而不休”,政府應鼓勵健康老年人繼續工作,並給予合理待遇,不要造成年輕人的負擔; 台灣人口密度已經很高,只是分配不均。而且也應考慮過多人口造成對環境的衝繫,人口一多,能源勢必損耗快。
如果台灣的經濟真的養不起那麼多人,如果台灣的環境真的要永續發展,讓人減少一些未必是壞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彥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