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旅行,成就孩子的全人教育

 

戶外教學,是真的「教學」嗎?

四五月,正是許多學校辦理戶外教學的季節; 在戶外教學中,如果可以啟發學生,給予學生不同的視野,相信一定是一個頗具價值的一趟旅程。長期以來,我們的戶外教學,總是充滿太多「人工遊樂設施」的旅行,所以雖然美其名為「教學」,卻常令人起疑; 逐漸的,我們的戶外教學,總希望可以多一些自然、多一些探索,才能真正符合「戶外教育」。

 

旅行,實踐環境教育

    其實不只是戶外教學,平常的一些旅行、遠足、踏青,都是給孩子很好的全人教育。我常常帶班上的孩子到學校附近的田園走走,一來,讓他們多點想像與靈感,二來,也讓他們能充份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對於大自然,我們這一代的孩子已經失去了敏銳的觸覺,對於山河,對於日月星辰也逐漸喪失觀賞與想像的能力; 因此,我願意花一些時間,帶他們看看綠田,摸摸花草,聞聞稻香,以重新喚起人與土地和大自然的依存關係。

    這幾年來,我們不斷提起「環境教育」的名詞,意思便是讓孩子們從小就能感知環境所帶給我們的無形力量,也許是一陣風,也許是一塊泥土,也許是一泓清泉,都是環境的因子。其實環境教育在課程中很容易落實,讓孩子瞭解一株植物的生長、瞭解午餐肉類的來源及其背後的生長過程、從垃圾量來探討,這些都是唾手可得的教材; 時間允許的話,引領孩子到戶外走走,也許是戶外教學中安排一個與自然有關的行程、安排一位自然生態的解說員,或是親身體驗下田、種稻、參觀環境相關的場所,都是可以達成的。

 

旅行,實踐生命教育

    旅行,有時候也是生命教育的啟迪。常常,當我在戶外時,我看到一隻蝴蝶在眼前翩翩飛舞時,我會思忖著,蝴蝶的生命過程是如何?是經過了哪些週期才能變成美麗的今日?有一次,我帶班上的孩子到清水岩,赫然發現一個非常漂亮的蝴蝶的蛹,外觀是綠色的,上面還嵌著金色的點點,回家查了資料,才知道是樺斑蝶的蛹; 那一次,我們全班就在蛹的前方,安靜地席地而坐,我問孩子,誰知道蝴蝶的一生是怎樣變出來的?聰明的祥祐馬上就回答:「一開始會先有蝴蝶的卵,慢慢的,會變成一隻毛毛蟲,再來會變成蛹,最就會羽化成蝴蝶了」,沒錯,這就是一個生命的週期。

我繼續引導,我問:「那你們的成長過程又是怎樣的呢?」芳樺說:「一開始在媽媽的肚子裡,接著變成嬰兒,再來學會慢慢爬,慢慢走,再過了十年,就變成現在的我囉!」嗯,沒有錯; 於是,我又繼續問:「媽媽生下你們,這十年的過程,家人有沒有很辛苦呢?全班點著頭,似乎都同意了父母親的辛勞; 所以,我最後歸納了一個結論:「生命的美好,需來自感恩、行孝」。

原來,當我們在戶外看到蝴蝶、看到毛毛蟲,竟然有和孩子同樣的成長過程,這段期間,也許有過掙扎,有過壓力,有過不如意,但是孩子們都成長茁壯了,都帶著笑容也掛過淚水地走過了十年,這個過程,孩子能不感恩父母嗎?能夠不及時行孝嗎?能夠不好好愛惜自己的身體,尊重得來不易的生命嗎?

 

旅行,培養孩子的獨立自主

    對於旅行,也是一個讓孩子可以獨立自主、學習負責的開始。當我們班的孩子第一次參加戶外教學時,許多父母相當的擔心; 擔心孩子會不會跟不上集合時間?會不會出了一些差錯?會不會遺失物品?會不會走丟?這些擔心當然無可厚非,但我總跟父母親說:「孩子終究要學會獨立自主與學習負責」,當老師宣布十點集合時,孩子必須學會看錶,必須和同組的組員一起看好時間,做好時間管理; 當老師要進行小組活動時,孩子必須自己找組別; 當老師說在哪裡上車時,孩子必須學會看地圖,鼓起勇氣問人搭車的方向…,這些都是學習,我們一輩子都在學習,而旅行、戶外教學正好讓孩子可以擺脫父母、學習自己應對進退。

在國外,有所謂的「壯遊」,顧名思義,就是來一趟很偉大、很雄壯的旅程,也許是自己一個人,也許是一次到外地二十天,也許是到一個陌生的國度,但是這些都是讓孩子可以自行規劃行程、搜尋旅程資料、寫信或打電話問當地的情況; 曾經參與過壯遊的學生,紛紛認為,他們從不敢出遠門到了愛上出遠門,從人生地不熟到了認識許多當地的筆友,從依賴性很強變成獨立性很夠、從內向消極變成外向積極; 更有研究指出,喜歡旅遊的人,不論是人際、學業、心理等各方面,都有正面的表現,也都顯得樂觀而開朗。

    我常告訴父母親,有時候可以嘗試讓孩子自行坐火車、規劃行程; 在台灣,這樣的火車行程,還算安全; 在規劃時,可以教孩子如何看時刻表、如何尋找當地的交通資訊、景點; 一開始孩子較不熟,可以由家長一起規劃,甚至陪著搭火車; 但等孩子高年級時,也許可以約幾個同學一起搭火車、公車,完成屬於自己二天一夜的壯遊。屆時,你會發現你的孩子有能力獨自坐火車、找幾路公車、找旅遊景點、找住宿地點,這時,身為家長的你,就會發現孩子更獨立了。

 

旅行,讓人沈澱思考

    旅行,有時候也是最容易讓人靜下心來思考人生的時候; 我有一位學生,目前是大學三年級,他喜歡創作,更習慣性地背起行囊,就在台灣各地方旅行; 他不害怕寂寞,也不喜歡一群人一起出遊,他喜歡在旅行時,享受孑然一身的自在感; 有時看看海,靈感來了,就興起了一首詩一張畫; 有時望望青山,便寫下了歌詞、譜出一首曲子。他旅行的時候,是他神經最敏銳的時候,他可以什麼都不想,卻也可以很豐富地想著他走過的路以及未來即將到來的計劃; 他說他愛旅行,因為他可以看清自己,沈澱自己,進而做出更美好的抉擇。

    我常和我的學生們分享我旅行時的點點滴滴,有時候他們會很期待身歷其境,有時候他們想了解更多人的故事,有時候他們甚至幻想自己成了一位旅行者,可以在當下享受一個情境所帶來的真實感。我常告訴孩子,旅行是一個很好的休閒活動,它可以遠離3c產品,遠離過多熟悉的事物,讓我們可以真正打開五官,去體驗不一樣的時空。

其實,旅行就是一種生活經驗,有了生活經驗,將容易幫助我們建立大腦內的各項神經連結,也間接活化我們的大腦細胞; 因此,我看過許多旅行的人,都是一個有思考能力、有批判能力的人,他們不單只會「玩」,而是可以「玩」出一個貨真價實的名堂來!因此,旅行絕對不是虛耗時間,而是可以放鬆自我,找出生活平衡點的一種方式。

 

旅行,是孩子的全人教育

    忘記是哪位作家說的:「旅行,是生活的再出發」,我極其認同; 對於我所任教的孩子們而言,旅行除了是感知生活的能力,也是踏出自我的開始; 它可以讓我們關心土地的一切,體察生命所帶來的富饒,更是培養全人教育極其重要的關鍵。我們期許我們的師長,都能因為帶給孩子更多旅行的新知,而豐厚孩子的生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彥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