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語文觀課的教學風景
蕭瑟的秋日,西風正颯颯地吹著,外頭略有涼意,然而課室內正醞釀著一股暖意—一場國語文課程的教學觀摩即將展開。授課者是一位中央課程諮詢輔導團的老師,正用著專業、溫柔、頗具磁吸的教學魅力,吸引著每一位孩子,與每一位聆聽、觀課的老師。
語文課室風景
「各位小朋友,大家早安,今天,我們要上的這一課,是秦始皇的護衛軍,相信大家都已經把前幾天發下的預習單詳細填完了,而今天,老師將教大家如何摘取大意、做課文的深入理解與提問,並且運用文表共構的方式,化繁為簡,最後,老師會提出生活中的問題,讓你們想一想,我們的生活周遭有沒有和課文中相同的經驗…」。
上課鐘聲一響,老師便用簡略的幾句話,將本節課的重點,巧妙地帶出來; 授課的老師將目前最紅的「課文本位閱讀理解」的概念帶給學生,也帶給老師,讓學生能學習閱讀的精髓,也讓教師能明瞭內容如何深究、問題如何設計、學生的回答如何循序漸進逐步引導。這堂課,即將開始,箭在弦上,所有在場的人,都摒氣凝神地專注觀課。
學生分組的責任分工
老師在台上生動風趣地講解著,台下的學生也聽得興致盎然; 在這學習共同體的分組模式中,有小組長扮演領導者的角色,逐一分配組員工作任務,有的負責紀錄,有的負責發言,有的負責寫小白板,有的負責翻閱資料,在不同的工作分配下,其實每個人都有共同的責任需承擔,那就是—討論; 在授課老師的小組巡視下,每一位學生都得學會開口表達自己的意見,倘若意見相符,便由紀錄者記下; 倘若意見不相符,則必須傾聽不同組員的想法,學習溝通、表達與尊重,俟取得默契後,再記下共同的答案。
教師引導思考與論辨
老師在巡視的過程中,可以適時給予「引導」,但不給予「答案」; 老師設計的問題,「是沒有標準答案」,只有「比較好的答案」,學生應該有討論、思辨、判斷的能力,就算自己的答案和老師的不相同,也要說出自己的一套理由,學習表達自己的思想; 倘若同儕覺得他說的有理,也能舉手表達支持; 如果同儕認為他的答案並非合理的,則同儕要能提出更好的理由說服他,讓這個觀念被澄清到合理為止。老師會擁抱學生,讓學生感受到溫暖,也會給予肯定的眼神,讓不曾發言或羞於表達的同學,受到讚揚。
觀課紀錄,瞭解學生
此外,每一桌都有一位負責紀錄的老師,負責記下某位組員問了什麼問題、回答了什麼答案、是否認真討論、與組員互動的情形; 這些紀錄的老師,不紀錄老師上課的情形,只紀錄學生的行為表現; 這些老師也不干涉學生的討論,只是在一旁默默旁觀,因為任何的引導,都會導致學生原本該有的表現失真,失去了學習起始行為的依據。這些紀錄的老師,可以在教學前先詢問題是否有安排組長?如何產生?平常組員的默契?討論、發表、互動的情況?以做為觀察紀錄的重點,但是在上課之後,則要規避一切互動。
文本分析,歸納重點
這堂課,老師積極地帶領學生做文本深究,盡量以不同層次的問題,帶出課文的內涵,也針對不同學生的個別狀況,設計出深淺不一的問題; 老師嘗試運用不同的閱讀理解策略—預測、推論、摘取大意、連結等,將本課巧妙地講解,並設計出一張秦始皇兵馬俑的圖表海報,讓學生根據文本來填寫,再上台發表; 最後,再歸納出整節課的重點。
這一堂四十分鐘的課室風景,大致如此。
教學的核心機制
在授課者與觀課者彼此都熟悉這一課之後,也彼此都有學習共同體的概念之下,我們嘗試以教師專業對話,來瞭解本課程的核心機制: 備課、說課、觀課、議課。
一、備課:
(一)學生:學生必須先完成課前預習單,包括本課心得書寫、大意書寫、四題問題書寫; 這四個題目,是針對pirls的四個歷程來設計,分別是提取訊息、推論訊息、比較評估、詮釋整合,例如:請問這一課是描述哪一個皇帝?你覺得這些兵馬俑為什麼會有不同的表情和動作?。當學生事先讀過這篇課文及寫過這些問題時,便容易進入到課程中,抓到課文重點,理解老師上課的內容。
(二)教師:教師課前也需備課,才能熟稔教學流程與教學內容。教師的備課分成兩個層次,第一層次為教師對課文知識的瞭解; 第二層次為教師教學時運用的閱讀理解策略,針對前者,教師必須熟悉秦始皇與兵馬俑的相關知識; 而後者,則有教師充實教學知能,以便能將各種策略活用於課程中。教師必需熟悉哪個段落想運用什麼方法?哪個環節想用什麼策略來處理。
二、說課:
說課是教學者進行教學觀摩前所進行的一個步驟,「說課」顧名思義就是述「說」等一下要上「課」的種種細項,包括<秦始皇護衛軍>的課程脈絡(引起動機、教學步驟、教學內容、教學時間、希望學生的反應、運用策略…)、希望觀察者觀察到的面向、希望學生能學習到的重點、簡述學生的狀態、老師觀察及紀錄的範圍…等。說課的目的,是讓教學者能再複習一下所準備的教材,也讓觀課者能知道這一節課的教學重點。
三、觀課:
觀課可以分成幾個層次來進行。第一個層次是坐在小組內負責紀錄的老師,通常是該學年或是對該班較嫻熟的老師,針對這堂課學生的互動、反應做一觀察與紀錄; 第二層次是非本學年或是校外觀察者,是兼顧整體性的脈絡與局部的焦點觀察,包括學生的反應、互動情況、誰發動討論、討論的過程,也針對教師的教學,做一概要性的整理。在觀課中,盡量以不打擾授課者與紀錄者為主,更不能影響到學生上課的心情。在觀課時,觀課老師最好準備一紀錄單,針對授課內容、設計流程、師生互動、學生反應…等做扼要紀錄,以便回憶四十分鐘的課程,也可做為自己未來教學時的參考。
四、議課:
「議課」即是針對上完課之後,可以再商量、討論、釐清、研議的地方,以給授課者更多的回饋。在議課中,盡量以正向、鼓勵、肯定的方式,提昇授課者的自信。議課的流程,應該由校內的老師針對這堂課做教學說明,包括教學前的構想、教學中的感受及教學後的檢視。授課教師可以針對自己最有信心的部分來著墨,亦可先說明自己覺得較不足的地方; 其次,由各組的觀察員做觀察報告,讓授課教師能認知到自己的教學盲點,並透過群體互動,增加對話時間,深化學習枝節。觀察員的議課,可以分成教學內容組、課程設計組、引導問思組、學生互動組、師生互動組、整體回饋組…等,當組別分得越仔細時,便越能紀錄詳實的情況,讓彼此雨露均霑。最後也可以由該班級的導師、校外人士、教授、課程專家提出見解,讓授課者學得更多; 但請務必多給授課者鼓勵,維護專業尊嚴。
改變教學,看見教育的藍天
唐太宗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 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 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以觀課為鏡,可以得知自己教學的SWOT; 教學觀摩可以讓老師更清楚課程的架構、內容、各式教學策略,透過觀摩與互動,教師當可聆聽到不同的意見,刺激自己的思維,增進教學對話的機會。在講究教師專業的時代,教師不能依循傳統的教法,不能囿限於千篇一律的教學,而是應該有更多活化、創新、改變、勇於突破、大膽嘗試、精益求精的教學勇氣,方能看見教育的藍天!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