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漁村傳統產業-蚵仔
許多人可能有吃過蚵仔(牡蠣),卻沒看過蚵仔的成長方式、撿蚵仔、剖蚵仔的過程; 台灣西海岸,尤其彰化以南的淺灘海域,因為鹹水的關係,再加上洋流、氣候與地形的影響,所以蚵棚特別多,蚵仔的產量也特別豐富,尤其以彰化芳苑王功、雲林台西、嘉義東石為最,其餘如台南四草、高雄梓官蚵仔寮、屏東東港也都有零星產值,在東港,甚至還因為曾經大量產蚵,而將蚵殼堆成一個「蚵殼島」呢!
為什麼東海岸反而比較少呢?因為東部多岩岸,淺灘地形少,大多屬於自家養殖,而較少野生蚵仔,也因此,造就了東海岸許多遠洋漁業(成功黑鮪魚、旗魚即是一例)。
海域中原本就存在有許多的「蚵仔嬰兒」(台語唸為”蚵栽”),如浮游生物般大小,特別的是,蚵仔是一種「一定要有家」才能生長的海洋生物,當「蚵栽」找到蚵殼、瓶罐、岩石、廢棄物…等的時候,就會寄居其中,逐漸發育; 蚵仔特別喜歡住在「蚵殼」內,只要依附一個多星期,就會逐漸分泌黏液,附著在殼上,有趣的是,蚵仔本身也會分泌類似碳酸鈣的成分,讓蚵殼逐漸變大,直到將自己包覆在殼內為止; 從「蚵栽」到成熟的蚵仔,至少也要三個月呢!
養蚵人家會將蚵殼以繩子一串串地綁起來,放到近淺灘的鹹海中,讓蚵栽自己附著、成長,這便是「養殖蚵仔」; 一般而言,若不趕時間,且賣相想要好一點的話,大概需架蚵棚約半年,超過半年,蚵仔便會自然死亡。蚵仔的生長季節,也以秋季為最,產量大的時候,平均一天一戶人家可收成含殼蚵仔約200斤呢!
許多人會好奇,我們究竟有沒有可能看到「活的蚵仔」呢?其實是不可能的; 當牠活著的時候,牠是緊緊包在殼內,只留有一小縫吸收鹹水,等到蚵刀一剖開的時候,馬上就死掉了; 所以下次當你看到攤販賣蚵仔泡在水中,別以為是要讓牠喝水保命喔!而且,蚵仔也不像其他魚蝦貝類一樣,會游泳移動呢!
蚵仔除了可以製作成蚵仔煎、蚵仔麵線、蚵仔包、蚵爹…等,蚵殼也相當有利用價值; 有些會將蚵殼研磨成蚵粉,與水泥一起攪和塗牆; 有些會將蚵殼做成風鈴,有些還會放進泥土,做成迷你型盆栽; 雲林台西的學校,有些還將蚵殼做成裝置藝術,發展蚵仔的學校本位課程呢!
蚵仔不只好吃、有營養,更是漁村地方最道地的傳統產業; 當你下次有機會走到鹹水海邊時,可以留意一下有沒有蚵棚,有沒有養蚵人家,走近他們,你會發現蚵仔是很有趣的生物,而且,養蚵仔的人都很鄉土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彥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