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玩」的教育國度-沒有邊界的教室>>

 

壹、    內容簡介

一、「玩」的教育精神

「如果『玩』是學校最重要的課程,那麼學生的學習一定是非常快樂的!」這是本書所要傳達最重要的理念。沒有邊界的教室>>,是一本只到書名,就會令人心嚮往之的地方這是德國的教育現場。

    作者沈佳慧全家旅居蘇格蘭後,再舉家遷居德國,這本就是在描寫他的孩子小K在德國受教育的點滴; 雖然台灣的教育體制、風氣、環境不同於德國,但以教育聞名的歐洲先進國家,確實可以作為台灣教育改革的參考,至少,在本書所提的一些敘述,就足以讓台灣的師長和學生羨慕不已了。

    例如,德國強調「玩」是學習中非常重要的核心概念,所以許多課程都是以遊戲、主題週的方式行,如教室經常擇放各類型的益智遊戲、樂高積木; 小麥主題週的課程,則要學生認識小麥的來源、煮小麥、小麥的價值,所以國小,甚至幼稚園的學生,會「烹飪」一點也不奇怪。

 

二、時令與課程的密切安排

    德國的課本編排也相當得相當有意思,每一個科目、內容都儘量按照「四季」的順序來編排,第一學期期初為秋季,依序為冬、春、夏季; 課程也安排有「宗教與倫理課程」,可依照自己有無信仰、自由選課,這是德國進行品格教育的方式。他們看重學童表達的能力,所以從小就養成孩子「說故事」的能力,而非「紙筆」的能力; 更令台灣學童羨慕的是,德國孩子幾乎沒有回家作業,晚上七點就會準時上床(連十點多要帶孩子去看電影,都會被售票員罵呢!); 中午孩子如果不睡,還有故事媽媽專門替孩子們說故事!

 

三、升學制度多元,技職領先

    德國的升學制度很複雜,但也因此有更多的選擇性與可能性。國小六、七歲入學,但入學前需先接受醫生評估,是否身體、心年齡都符合就學條件; 校園或城鎮亦設有特殊教育班級,若無法跟上一般班級的進度,隨時可安插進入特殊班,所有額外的費用,如輔具、交通費、治療費等,也由政府完全支付; 小學只唸四年,畢業後有綜合高中、文法高中、實驗中學…等可選擇,然,德國的師長始終抱持一個觀念:「可以不必唸大學,但不能沒有專長」,也因此,技職學校一直是德國的主流,也造就了德國的工業大國。

 

四、福利制度的優勢

    德國對於學校與社會的福利制度也落實地相當徹底。一般正課都安排於早上,中午用完餐後即可放學,若家長不方便接送,下午學校也會安排有Hort(安親班),課程除了學業指導外,還有靜態如日文、繪畫、棋藝等,也有戶外活動,如滑雪、足球(德國人相當重視戶外娛樂),還有台灣沒有的課程,如道路交通安全、自我防衛、烹飪…,大多數的孩子都願意留下來繼續「玩」,家長也都相當地放心這樣的安排。至於Hort是否需要收費呢?其實在校除了繳交午餐、書本; Hort的費用外,只要是德國合法居民,唸公立的學校,都可享有免費的學費,直到博士,當然,學校圖書館也可借教科書給學生,讓學生省下一筆書本費; 有些學校甚至還有「小孩子的津貼(kinder Geld),每個月150~180歐元,約新台幣6300~7500; 而父母也因社會福利制度的完善,享有育嬰津貼,每個月約一千多歐元,持續領一年; 父母若同時上班,其中一人還可請假!

    德國政府還要求父母工作「一定要休假」,沒有休假,代表「不會安排生活」,間接代表「怎麼有工作的能力呢?」所以連帶地,德國孩子從小就得學會安排假期,過一個「沒有寒暑假作業」的假期,這是何等令人稱羨的福利!

  

貳、他山之石,可以攻錯

一、「玩」的重要性:

在台灣,如果孩子想玩,一定會先被師長責難一番,接著曉以「業精於勤荒於嬉」的大義; 然而,在大腦科學的研究報告中,至少已經提出三項「玩與學習」間有正面效益的證據。其一,玩可以增進大腦細胞間的連結,在面對未來的挑戰時,有更多元的應對能力; 其二,動態的玩,如打球、追逐、跑跳等,可以加速大腦的運作,活化思考,分泌多巴胺,抑制杏仁核的發展,這些將可以安定人心,穩定情緒; 其三,「玩」是一種創造力的培養,尤其所玩的項目,是自己發明的遊戲,更有助於開發左右腦的潛能。

    在教育中,若能將「玩」與「教育」結合,勢必是學習的最佳拍擋; 坊間的英文遊戲機、數學益智遊戲、自然動手實驗組、國語文趣味思考,或是課程活潑趣味化(九宮格投球、賓果遊戲、吊死鬼、猜拳、釣魚…)、學習單的創意設計,其實都是這些年來強調的創新教法。德國所堅持的「玩的教育」,更可以做為台灣教育改革的借鏡。

 

二、技職教育的領頭角色:

技職教育在德國,已經是成熟、先進的教育體系,更是世界許多國家紛紛學習的楷模。尤其本書中所闡釋的:「可以不必唸大學,但不可以沒有專長」,更是台灣親師生應該共同期勉的。

    在台灣,人人幾乎可以唸大學,更有人戲稱「大學生滿街走,研究生多如狗」,我們的大學文憑幾乎淪陷為唾手可得的「紙張」了,也因此,畢業後(甚至還沒有畢業),就讓經濟、就業、社會的問題叢生。

    近年因為大學生就業不易,薪資不符期待,所以有更多的學生選擇技職院校; 因為這些體制的學校,很早就提供學子半工半讀、建教合作的機會,儘早與社會接觸,與產業連結,甚至有些企業直接錄用技能優異、態度良好的技職畢業生; 「唯有讀書高」是二十年前的思維,如今,有「一技之長」才是進入社會謀職的入場券; 種種的見證,讓我們體悟、深信,技職教育也許是學子升學的重要參考。

 

三、課程規劃循序漸進、活潑趣味:

德國的課程與課本,會依據「時令」來編排,這是在台灣鮮少看見的。在課程進度上,亦規劃有主題週,讓學生親自體驗,甚至一整週都不必拿課本,只需「表演、烹飪、遊戲、創作」即可。

    台灣教育最為人所詬病的,莫過於「紙筆教育」與「課本至尊」。以前者為例,帶來的影響便是大量的紙筆測驗與考試領導教學,造就出不會思考的孩子和不敢教課外知識的老師; 後者,則讓孩子相信,唯有課本知識才是王道、考試超過課本就該送分、課本唸太多卻沒有時間課外閱讀…,然而,這些後續的影響對孩子真的是好的嗎?

    課程應該如時序一般,秉持著規律精神,漸進式的引導、安排,適時穿插應景活動,如此方能與社會結合,與時代脈動呼應; 當然,若能輔以更趣味的課程,應該能夠讓學子學得更快樂,多一點歡笑,少一點壓力。

 

四、休息是為了走更遠的路:

德國的其中一項政策,最令台灣人驚訝、羨慕的,便是「讀書、工作一定要安排休息」,他們的理由是:「如果連休息都不會安排的話,怎麼可能有能力安排自己的時間呢?」。

    有一位企業家曾經說過:「星期一到五,把事情做對; 星期六和日,做對的事情」,企業家所謂「對的事情」,就是做能讓自己放鬆、充實自我的事情,可見,懂得調劑身心、適時放下腳步,對工作而言,是再重要不過的了。

    德國學生沒有寒暑假作業,因為他們確信孩子有能力安排自己的假期,家長也會支持孩子規劃假期內容; 德國的戶外休閒相當的多,政府也盡量補助參與的費用,讓學生和家長都沒有負擔,盡情享受。

   想想看,如果有一天,台灣的孩子們真的沒有寒暑假作業,又有許多免費的課程可以學習,家長也有「正當的休假藉口」,那麼,我們大概已向德國教育邁進一大步了!

 

參、結語

「外國的月亮是不是真的比較圓?」這是許多台灣師長對國外教育的看法; 其實台灣的教育也是不斷追求進步,持續變革,只是大家看不到學童壓力的減輕,看不到升學制度的公平性。在本書的最後,作者也提出了德國家長普遍的質疑: 孩子會不會玩過頭了?學校課程會不會太少?…等問題。其實教育就是如此,能夠載舟亦能覆舟,有利就有弊; 也許在龐大的台灣壓力下,想像、憧憬一下德國的快樂教育,也是一種幸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彥佑 的頭像
    彥佑

    洄瀾墨客

    彥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