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玩出創意來
我們班的孩子,在下課的時候,總喜歡拿著鐵製的鉛筆盒,相互在桌上玩來玩去,看誰能夠擋住橡皮擦之類的小東西,便是勝利; 因為我嫌他們太吵,便請他們改用別種方式進行,於是他們改成用棉製的鉛筆盒取代,後來他們發現,大概是不容易使力的關係,又自行改成筆芯盒,直到「文具」都被他們玩「膩」之後,他們便興起了一股「桌球風」。
    他們的桌球遊戲,沒有專屬的球桌,只有一張課桌,網子是用一排板擦所排成而成的,桌球拍就是他們自己的手掌; 起初,我真的不敢相信他們這樣也能玩,沒想到他們「越演越烈」,連手掌都可以「切球」,報紙揉成的紙團也可以當桌球,等技術成熟之後,就拿一整排的粉筆盒、書包當作網子,越疊越高,以增加困難度,也考驗他們的球技; 路過教室的同學和老師,無不咋舌稱奇,都想進教室和他們「PK」一番。
    沒錯!孩子的遊戲,都是「想」出來的!這種想出來的遊戲,便是創造力的開始。所以,我曾經看過低年級的孩子拿筷子夾橡皮擦、夾硬幣,最到花園去夾小碎石子; 看到中年級的,拿跳繩當釣魚的釣線,把同學從一樓「釣」上來(雖然很危險); 看到高年級的孩子,把紙張、衛生紙加上橡皮筋,就搖身一變為口罩、拿出羽球球拍打粉筆、桌球。
    沈佳慧曾寫過一本書<<沒有邊界的教室>>,內容敘述的是德國的教育觀察,而這本書最重要的宗旨,就是要告訴我們:「德國是一個以『玩』為核心的教育模式,可以做為台灣教育改革的借鏡」。玩,在台灣師長的認知中,總是懶惰、不認真的代詞,甚至經常會告訴孩子:「業精於勤荒於嬉」,但是,在德國的經驗裡,他們甚至沒有寒暑假作業,規定他們必用「玩」來安排自己的假期,倘若你不會玩,就表示你不會規劃自己的生活,這又如何有好的成就呢?
    「玩出創意」,一直是這幾年許多動手操作的課程所堅持的理念,用意就是希望孩子可以不再限於課本的知識中,也不要被坊間現成的玩具所限制住創意。想想看,「創意」兩個字的組成,「創」是「倉」加「刀」,指的是,我們必須用刀子去琢磨大腦的倉庫,越磨越精; 「意」為「立在太陽之下的心」,也就是有好的創意玩法,要與大眾分享、不藏私。
    當我現在再看到孩子許多「無厘頭」的遊戲時,我不會再感到幼稚、無聊,反而是敬佩他們的創意、發明。也許給他們多一點空間,多一點思考,未來他們會創造出許多令人意想不到的發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彥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