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家庭日當天,有一項研究報告指出,中小學的學生在家裡會主動做家事的比例,僅佔四分之一,有一部分甚至認為家事是爸媽的事、擔心做不好被罵而不做、沒時間做等…; 看到這則報導,真令人憂心。    因為少子化的關係,導致父母親非常地疼愛孩子,怕孩子做家事會壓縮唸書的時間,怕孩子的手可能碰到清潔劑,或認為考試不會考家事、人多手雜越幫越忙,所以乾脆自己攬下來做,不讓孩子碰…; 這是「溺愛」孩子的根源,也間接造成孩子無法成長,學習分工合作,增加更多的直昇機父母。    每當簽聯絡簿時,我都會請父母親幫忙寫下當天孩子做了什麼家事,隔天在班上表揚,久而久之,孩子成了習慣,大家都會互相比較誰做的家事最多元,頻率最高; 也因此,我們班上的掃地工作,幾乎不用我多加叮嚀,聽到鐘聲一響,就會主動去拿清潔用具。這是家長長期以來的親師合作,讓教師在指導整潔工作時,格外地順利。    我常告訴孩子,「家」是全家人的,不是只有媽媽的,如果多幫忙一件家事,一個星期就可以幫家人減輕七件事的負擔,家人就有更多時間陪你們玩,不但可以凝聚全家人的力量,更是孝順的表現。我也跟家長說,孩子家事做得好做不好是其次,重要的是能否能讓孩子有「學習的機會」; 當孩子完成時,應先給予讚美,再慢慢收拾孩子沒做好的部分,並指導他們如何完成。    做家事看似一件與學校無關的事,但卻是品德教育、人格陶冶的開始。建議師長先讓孩子做一些簡單的家事,如整理自己的房間、掃地,再慢慢練習需碰水的拖地、窗戶,接著再學需碰觸到清潔劑的工作、廚餘清理等,並讓孩子在做家事的過程中,體會家人的辛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彥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