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當花師已不再「花師」了
提起筆,似乎有些「浪跡天涯」的感覺…。前幾天,獲知自己的母校花蓮師院已和東華合併,更名為「東華大學」,好像就像「失根的蘭花」一樣,找不回根; 每一位從花師畢業,散佈在各地的朋友們,就像脫離了母親,獨立飛翔,再回首,卻投進茫茫的懷抱裡。
我想著這幾年因為教育部的經費短缺,師資人事員額的增刪,導致許多偏遠地方的國中小面臨裁校、併校的危機; 許多大學也由於辦學績效不佳以及少子化的影響,開始關起大門,連教職員也「晚節不保」。這次花師被併,據傳是因為流浪教師太多,原先所設定的「師範學院」,已經不能滿足小學所釋出的缺額,所以希望能夠結合人文學院、商管學院、理工學院、藝術學院等,也因為這個因素,讓曾經在東部風光一時的師培機構,真正走入歷史。
記得洪蘭教授曾說,絕對不能讓小學生失去自己家鄉的校園,因為沒有屬於當地的學校,就像是遊子一樣,沒有安全感,沒有歸屬感; 我也記得連戰先生前年回到西安,就是為了「尋根之旅」,找尋兒時的記憶。如今,我們這群曾經造就花師歷史的人,終究成了一個地圖上找不到「學籍」的人; 這種被廢校的結局,是不是變成一群「晚年流離失所的人」?
是真的! 一個大學同學說他翻今年六月剛出版的花東地圖,他說,原來的校名,已經變成「東華大學花蓮校區」了,也就是說,花師早已經真的成為記憶中的名詞。他還跟我說,他多麼希望暑假可以相約一起回去學校走走,看看那些「被併吞」的建物是否還是昂然的頂立著?那些埋頭苦幹的教授們,是否擔心會因此而失去教職?還有那些「第一屆的新生」,是否會「緬懷」過去的學長姐們…。好像換了個校名,所有的人事物,都會重新有了新的詮釋。
後來,我真的發現,學校的網站,開始出現一些選項按鈕,像是東華本校分校交通車時刻表、合校相關細節、學生學分修習等消息。這個合併案,就像是一隻巨大的蟒蛇一樣,緊緊箝住校園的行政與教學,有能力的、與會的教授,可以為花師的學生,爭取最高的福利; 沒有心思關心的人,就只能任人割。最後的結果,就是「贏者圈」的論點,論科系,論學生數、論校地面積,似乎都是東華略勝一籌。
所以,以前那些翻過的圖書,可能都會重新再蓋上新校印章; 課桌椅也會重新漆上新的字樣; 校園內可能會多了公車站牌,可能會有「準教師」之外的人才,譬如「準工程師」、「準作家」、「準會計師」、「準藝術家」…等。甚至會一個紀念碑,來紀念合併一案的事; 宿舍也許改頭換面,餐廳也許重新打造得美侖美奐,運動場可能再擴建; 也許花師位在花蓮的效區,唯一獨享的特別資源,就是「地大物博」吧!我幻想著,幾年後,當我回到校園中,滄海桑田,物換星移,每一個足跡都可能勾起往日的回憶。
曾經在球場叱吒風雲的時候,在圖書館「全選-複製-貼上」的作業態度,電腦宵夜肆無忌憚地享受,任由教授點名依然我行我素的「教師典範」,在往後只能細嚼回味,更在今後成了被塵封在最底層的記憶。曾經走過的青春歲月,就像融入在體內的血液一般奔騰、沸揚,要以新的面貌和人文素養去掩飾過往的印記,似乎只在皮膚表面上翻新,仍舊無法抹去四年的往昔。
對於學校的合併,約莫八年前就已經開始討論了,當時我們學生會的成員,對於合併案,大多持反對意見,反倒是東華的學生,用盡最大的心力,千夫所指,都希望可以合併成功。由於當時我們學生的極力反對,再加上教職員的吶喊,終於讓合併案無疾而終。對於師範學院保守作風的我們,「抗爭」是不可及的名詞,能夠在bbs上大發諤諤之言,敢於撻伐東華的學生,能夠提出建言,就是一種文質彬彬知識分子的「抗爭」了,有別於靜坐、絕食的「激烈手段」。但是那時候的我們,卻也抱著「好玩」的心態,來面對合併案,好像如果沒有在花師的舞台上參上一腳,就像還沒長大的學生一樣,沒有獨立、缺乏自主、毫無能力。
至今,總算告一段落,以和平的方式作結。身為一個畢業校友,重新看待這個案子,也許很「慶幸」自己是一個「握住僅存尾巴」的流離者,也許充滿「離愁」的感傷。等到哪一天,我又踏回那個風光一時,頂著教師光環的桂冠,翻箱倒櫃拾起教師證書和畢業證書時,我會把自己置身何方?腳踏何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彥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