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和實習老師的互動
最近正逢畢業季,許多應屆的畢業生也紛紛開始丟履歷、找頭路。前陣子,因為某教育大學的學生外埠參觀,恰巧蒞臨敝校,也分配幾個實習老師到我的班上觀摩、座談。
那群大四的學生,他看我上二堂課,再和我交流二節課,以及吃飯、午休,他跟我說,他絕不後悔當初選填教育大學,即使流浪教師再多,夢魘再可怕,他打從心裡發折誓,他是真的很愛接觸小朋友。
舉個例子來說,一早看到小孩子走進教室,有的頭髮還來不及梳,就匆匆進了教室; 接著有的小朋友就坐在椅子上發呆,眼神就和老師對望,一副無所適從的樣子,好像心思還停留在睡夢中。晨間過後,他看到孩子開始有了精神,於是有人開始來打小報告,比方說,某人用鉛筆刺誰,誰亂丟垃圾,誰罵他…; 偶爾又來個某人頭痛、流鼻血、眼睛癢…; 三不五時誰的家長又打來,說小孩子的藥忘記拿、書法用具忘記帶…。我告訴他,小學老師就像「褓姆」一樣,一天八小時,守在孩子旁邊,知識的傳輸還不打緊,更重要的是要掌握孩子在校的安全。
他說他平常喜歡和表弟玩,總覺得很好「騙」,可是他不知道當「三十個表弟妹」一起轟炸的時候,會變成什麼狀況。於是我試著放手丟下十分鐘讓他獨自經營,我發現,一個很愛陪小孩子玩的老師,只能當做「大哥哥」一樣,到頭來,他會被「爬」、「欺負」到頭頂上。我記得我初入教職時,和他同樣具有「赤子之心」,要讓每個孩子快樂學習,要讓教室充滿歡笑,但最後,變成自己是一個「小丑」,連知識的傳輸都可能沒有時間。教了幾年後,我也察覺到自己蛻變成一個「能收能放」的老師,雖然不是班級經營一流的老師,但至少還能掌控全場的氛圍,也勉強能做到「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於是,在這位實習老師踏入我的班級時,我彷彿看到當年仍是實習老師的自己。
我也發現,我們平常所接觸到的教育專業科目,或是在家長面前大談特談何謂「教育」的時候,其實那都是遙不可及的名詞。一個熟讀教育理論的老師,他不見得能夠獲得學生的敬重與喜愛; 相反的,一個對教育理論一知半解的人,他卻可能成為學生眼中的「萬人迷」。我曾聽過一位資深教師的分享,他師專畢業之後,除了補修大學學分外,就沒有再繼續向上進修了; 朋友問他說,取得學士、碩士學位之後,對於你的提敘升遷絕對有幫助,她笑了笑,絲毫不為所動; 她認為,與其花研究所枯躁理論的時間,倒不如設計一些有趣的課程給孩子。的確,當「教育」被喊得震天價響的時候,我們常忽略了受益者應該是誰?主體是誰?
我一直認為,教育就是要愛孩子,不是盲目的鼓勵他,說很棒、很聰明之類的話; 在我認為,那是手段,不是目的。我告訴那位實習老師,跟他說,我每天中午都會邀三四個小朋友一起過來吃飯,大概二個星期就能瞭解基本狀況,包括孩子的個性、說話能力、家庭背景等,既不用花額外相處的時間,也不用刻意做一對一的訪談,對孩子而言,可省去獨處的尷尬,也可拉近師生間的距離; 教育不就是愛孩子嗎?不就是要在無形中建立愛的橋樑嗎?
對一個年資不深的我而言,或許那位實習老師可從我身上學到的經驗不多,但他可以看到新一代的教師,是如何與學生互動,是如何用現代觀念、現代語言去教孩子; 同樣的,我也在他身上學到,原來愛孩子和教孩子是兩碼事,重要的是,能否在教育的過程中,同時將兩者實現,並且讓孩子耳濡目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彥佑 的頭像
    彥佑

    洄瀾墨客

    彥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