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土心,荔枝情
說台灣是「水果王國」一點都不為過,每每有外國人到台灣來,一定要品嚐台灣的道地小吃和水果,連搭機返鄉也不忘記帶幾盒水果禮盒回去送朋友。台灣從以前被稱為”福爾摩莎”之後,台灣的美名一直傳播下去,連綿不絕; 各鄉鎮也都紛紛以所產的水果為榮,也因此造就了香蕉王國、鳳荔藝術節、黑珍珠的故鄉等閃亮的名詞,甚至有些地方還打出響叮噹的水果名號,如關廟鳳梨、玉井芒果、西螺西瓜、大湖草莓、豐丘葡萄、麻豆文旦、燕巢芭樂…等。
光是台灣本土的水果,就足以讓台灣成為富裕之地與幸福之鄉了。
每一年,台灣都會有當季最盛產的水果。如果沒記錯的話,大前年以柳丁最為豐收,什麼肚臍橙、晚崙西亞、雞蛋丁等都曾紅遍台灣各地; 前年是芒果,也因此許多賣冰的店紛紛推出芒果冰、流氓冰(柳丁+芒果); 去年是香蕉,今年則是鳳梨、玉荷包,香蕉也不佔少數。當令的水果,往往甜美多汁,價格又便宜,也因此吸引許多民眾爭相購買,連帶地,冰菓站的飲料、冰品也競相打出新產品,搶得市場,贏得先機。
我還記得以前唸國小時,那時候還沒聽過有玉荷包,菜市場賣的清一色都是「黑葉仔」的荔枝,價格不高不低,幾乎人人都買得起; 但當時大陸已經有所謂的「妃子笑」、「西園掛綠」,據說價格是以「粒」來算的,而且價錢高得驚人,每顆的價錢都是以百元計,所以不小心滴下幾滴汁,就算是「損失慘重」了。因此,只有那些「好野人」才夠格買起「整串」的。一直到現在,大陸的「妃子笑」也已較之前稍為壓低價錢了,但也非一般市井小民所能買得起。相對於現在台灣市面上的玉荷包,一斤三四五十元不等的價位,也足夠讓孩子啃一個下午了。
說實在的,對於荔枝的喜好程度,並不是特別地情有獨鍾,那是父親這樣對我說的。以前媽媽擔心我們家小孩會不小心把荔枝的子卡在喉嚨,所以會把買來的荔枝,先特地剝殼、把子挖出來,再端給我們吃; 但是那時的我們,並不太能體會母愛的偉大,只覺得這樣子吃荔枝,一點樂趣也談不上。
後來父親知道我們並不喜歡「白吃白喝」,就商請媽媽不用替我們吃荔枝的事而擔憂不已; 也因此,以後媽媽買回來的荔枝,總是原封不動地放在冰箱或是水果盤上。後來,我們幾個兄弟開始喜歡啃起荔枝,每每一盤荔枝上桌,就幾個小孩一起平分,分不平還會吵架,我們就這樣一邊剝殼,一邊吐子,一邊吃果肉,享受夏天冰涼的滋味。
更特別的是,那些荔枝子,就成了我們「打鬥」的武器; 尤其那些路過可憐的小狗們,便成了我們吐完子之後的犧牲品! 所以,後來老媽才清清楚楚地知道,為什麼我們不喜歡吃已經剝好殼,挖好子的荔枝的原因了。
現在回想起來,小時候那種「暴戾之氣」早已表現出來。誰說吃荔枝的滋味是在果肉呢?至少我們吃荔枝的滋味都在「搜集子彈」呢!等到一個下午過後,再掃一回,又是滿滿的戰利品。這才是真正「醉翁之意不在酒」呀!
慢慢地,長大之後,不知道為什麼,有好一陣子沒有再吃到荔枝了,是因為時令的錯誤呢?還是因為老媽知道我們不愛吃所以不買的原因?還是某些原因呢?我也沒有刻意去問媽媽,只覺得台灣有太多的水果充斥在我們眼前,不差那些一串串的荔枝,而屬於小時候的那些甜美如荔枝的回憶,都被各種類型、各種改良的水果給取代了。就像蕃茄有聖女小蕃茄、黃金蕃茄、大蕃茄、桃太郎蕃茄,還有一種不知名,形狀像青椒的蕃茄; 又如釋迦的種類也奇多,有大目種釋迦、鳳梨釋迦、土釋迦,還有一種紫色釋迦,聽說是台東特有種。
每次看到這種為了行銷、為了贏得市場的信任與肯定,心裡總是缺乏一種不易脫口而出的踏實感; 因為我們小時候那種最原始的口味,如今都早已被市場的需要所取代; 而且想特地挑選最傳統又毫無經過刻意篩選的水果時,甚至會被年輕一輩的老闆笑呢!
有時候,我的確很同情農民的需求與市場的需要; 四五十年代的台灣,是以農業立國的,幾乎所有的台灣島民都是典型的「蕃薯囝仔」。那時候,製造業不發達,更別說服務業或各種五花八門的商業型態了; 農業王國之下的我們,每一戶人家吃的都是粗茶淡飯、過的是豬油伴飯的日子、穿的是極其破舊的衣服,甚至還有以裝米的布袋當做書包、服裝的,便當裡如果有一顆荷包蛋,就算是極豐盛的一餐了,根本別提到有什麼魚肉了,連那些水果都得經過一番努力掙錢之後,才能有福享受到。
到了五六十年代,台灣的經濟逐漸轉型; 第一級產業的人口逐漸流失,取而代之的是第二級產業和部分的第三級產業,但是比例仍然不高。那時候以農業為主的人家,開始感到耕作的不易和現實的壓力,紛紛廢耕,而改從事簡易的手工業與製造業; 粗壯的年輕人就到工地工作,其餘的就守在原地,看著時間,過一天算一天; 說苦不苦,但說輕鬆也不見得輕鬆; 所以,那時候的孩子,多半練就一身的好工夫—肯吃苦、肯耐勞、勤儉持家。
直到現在,農專大多已廢掉,為了因應龐大的升學趨勢,許多學校也早己慢慢地升格為技術學院或者職校; 有些大學原本所開設的農業系所,也都紛紛更名以迎合社會潮流,如「基因技術與農業學系」、「農場經營系」、「農業管理與行銷學系」…等。從這種系所的變革,實在不難看出農業在台灣的式微,似乎原本屬於台灣最驕傲的產業,如今都變成一個在台灣最毫無價值、也最抬不起頭的產業了。有些父母親更耳提面命自己的孩子在唸書時,選填志願時,絕對不要唸第四類組或是選填農業科系; 所以,在不符合社會的期待之下,台灣的農業,實在逼得農人、農作物不得另尋他途!
基於時代變遷的考量,再看看農人們的無奈,我們確實不能站在消費者的立場,苛責他們運用進步的改良技術去開發新的水果而失去傳統水果固有的風味與口感。有時候我們單純地想吃到傳統的玉米,但是有沒有想過這種傳統玉米在市面上的確賤價,也因此農人必須開發紫米、糯米等種玉米,或是加工製造成罐頭、玉米冰、玉米棒、玉米捲、玉米餅來因應—為的就是要在二、三級產業興盛的今天,保住飯碗。
所以,當我們看到那些小時候常吃的水果,縱使今天都已改頭換面,汰舊換新; 那些耕作的土地,也早已滄海桑田; 那些辛苦下田的農人,紛紛放下斗笠,往都市討生計時,我們還能說些什麼呢?
離開家門,走進市場,拋開這些農人與現實的拉鋸,我看到…
溽夏的這個時節,兩旁盡是今年盛產的玉荷苞; 一顆顆結實飽滿的果粒擺在攤子上,外頭尖銳如刺,結成一串串如燙了奇特造型的爆炸頭,真的好像四五十年代時,那種不想梳頭,又長個蓬蓬頭,惹人憐愛的小妹妹呀!!原來,當我看到結實纍纍地荔枝在我面前呈現垂涎欲滴的姿態時,我更想到那些兒時回憶,與一顆顆蓄勢待發的「子彈」。
- Jun 17 Sun 2007 09:48
鄉土心,荔枝情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