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
前幾天去健身房運動,剛好來一位中年男子,對著一個稍微胖一些的女同學說:「你幾公斤?你一天吃多少?」一副調侃小孩子的樣子,雖然不我認識他們,但他的言行,的確令人心生不滿。
每一個人都需要被尊重的,連國小生、甚至幼稚園的孩子,都需要這種被善意對待的感覺。有些大人覺得孩子年紀小、不懂事,對於孩子的過錯,常常疾言厲色,動不會就打罵他們,或以羞辱等不尊重的方式處罰他們,孩子可能一時沒有反抗的能力,但這種「惡言相向」的舉動卻已經耳濡目染的影響孩子了。當孩子在小時候是這樣被對待的時候,等到他長大要對待別人或是自己的孩子時,第一個浮現在腦海中的,就是「兒時記憶。」
在學校,我們不能翻小孩子的書包,不能隨意丟學生考不好的考卷,不要「規過於公堂」,多用民主、溝通、約法三章的方式詢問孩子的意見…; 在家裡,不隨意進孩子的房間,不隨意翻其日記,也不強迫做某事…; 在公車上,要禮讓給行動不便的人; 在路上,要遵循交通規則; 在圖書館,不喧嘩吵鬧; 其他如不破壞公物、不傷害生命、不期負弱小、不隨意交差了事、不浪費食物…等。尊重,不限於人與人的範圍,應該擴及對事情、對物品、對生活能度、大自然等一切的尊重。尊重是一種禮貌,也是一種為人處事的基本原則。
洪蘭教授經常發表與品格教育相關的文章,他常鼓勵我們這些做師長的要經常營造「尊重」的環境給孩子; 他說,長期沐浴在美善環境裡的孩子,長大之後,比較能夠感恩、體諒他人,對於社交、課業、人際等方面,也會有積極、樂觀的表現。尊重他人的態度,要從小在生活中培養,讓孩子學會與大人相處、與團體互動,看看對方的反應,並且從中學習他人的行為,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 在戶外時,不隨意攀折花木、不亂抓昆蟲,對萬物有情。我曾舉「士石流」的例子問孩子,為什麼現在的自然資源消耗地如此快速? 為什麼一到颱風梅雨季,山區的居民就開始撒離?孩子說,是因為以前我們總認為人定勝天,不間斷地向自然界挑戰,竭盡所有的資源,到頭來,樹木被砍伐了、士壤流失了、地質鬆軟了…。所以,大自然的反撲就是我們不尊重它們的後果。
我也常告訴孩子,當你學會尊重他人的時候,別人會受到你的影響力,而展現尊重的一面。看到別人有缺點時,不急著指責他們,試著看他的其他優點。我們不要像茶壺一樣,手插腰,食指對著他人; 教孩子學會反求諸己、省思自我,話到嘴邊想一想,不隨意出口,以免一語傷人; 也不用行為取笑對方; 那麼,尊重的能力,自然可以從小紮根。
有一堂綜合活動課,我設計了一堂「尊重」的課程,活動的名稱是「大家來找碴」,那時我在黑板上掛了幾張圖,要孩子說出究竟是哪個地方有「不尊重」的表現,請把它圈出來,並說明應該怎樣做才好。
有一張圖,是在餐廳裡,一個小孩子把腳抬到椅子上,手還拿竹子敲打桌面,隔壁桌有沒吃完就倒入垃圾桶…。有個孩子發言說,「應該把小孩子圈起來,因為腳放在椅子上,就是對同桌的人不尊重; 手拿竹筷子,也是對鄰座、對筷子的不尊重; 沒吃完就倒掉就是對食物不尊重…」我用類似的圖繼續問孩子,有的說:「不能隨便用石頭丟狗,也不能把動物的腳綁起來,這就是對生命的不尊重…不能看見漂亮的花就摘下來,那是對植物的不尊重…看到老弱婦孺應該讓位給他們才對…。」諸如此類的開放性問答,我發現許多小孩子都能明瞭什麼是尊重?何時要尊重?對誰尊重?沒有尊重他們的後果是什麼?
今天,我們常面臨對於兩性尊重的問題。以前總認為女性一定要守在家中,相夫教子,或是腳著三寸金蓮才是最好看的。在今天看來,顯然是一種「不尊重」的舉動。隨著社會的日益開放、價值觀的日益多元,我們制定了許多性別平等的法規,諸如公司求才時不能明顯限定性別、捷運站設有女性專屬候車區,以維護女性人身安全; 以及女性請假種種的保障。在校園中,也經常聽聞有男同學嘲笑 女生身體,或大作文章當作開玩笑; 有些電視節目為了娛樂效果,也經常「物化」女性,或是對年輕、身材姣好的女生,有不尊重的舉動。教育部推出兩性平權,其實就是「尊重兩性」,也唯有男女間能謹守分寸,才能讓「尊重」在性別的領域中落實更徹底。
- Jun 17 Tue 2008 10:55
尊重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