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生活美學
最近一篇報導指出,國內的孩童在「人文素養」的表現上,普遍不如國外的孩子,尤其在藝術、美學等軟性課程/生活上更是欠缺。生活美學,顧名思義,是在「生活」中所落實的「美學」,因此它不該被當作一門學科/課程來安排。
生活美學,談論的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所能接觸到的事物,不論是美術、音樂、雕刻,甚至是一本書、一根木棒、一個廣告招牌,都可算是美學的範疇,所以綜觀生活中的萬物,通通可說是美學的結晶。
高雄素來被稱為「文化沙漠」,那是大概二十多年前沿用至今的「封號」; 九十年代後期,經過政府部門的營造、規劃,早己脫胎換骨成為台灣的美學城市。台東是個十足親海的後山小城,尤其東海岸不定時舉辦的藝術季和政府部門推出的美展、創作聯展,其實都是在打造藝術的環境。
如果說要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高雄和台東的話,前者的產值絕對比後者高; 然而如果從美學的角度來看,後者未必會輸前者,甚至有超越的可能。一個城市是否能吸引民眾定居、遊賞,靠的是「美學的魅力」--那是一種深層的內在涵養,而不是「經濟的誘惑」; 誘感代表的是一種外在虛榮、名利薰心; 對於人的精神與物質生活,若要維持一定的美學素養,想必要從精神層面提昇。
哈佛奈伊教授曾經提過一種「軟性/硬性的力量」。軟性力量指的是文化、美學、人際、創作等範疇,硬性力量指的是法條、典章、武器、誘感; 軟性力量容易使人心悅誠服,春風化雨,進而願意親近他人; 相反的,硬性力量會產生約束性,使人萌生恐懼感,進而逃避、疏遠,不願意和他人親近。
美學是很典型的軟性力量; 透過美學,可以激發我們內心的善性,使得一切的行為舉止都合乎生活規準; 近來,坊間常有「創意生活美學」的商家,代表著一種小型文化思維,而這種思維,可以感染社會的氛圍,提昇全民的素養。
隨著時代的進步,美學已被經濟所淹沒; 如何將美學自然地融入生活中?如何讓小孩、大人都沉浸在美學的情境裡?如何創作生活美學?這些都是現代人應該思考的問題。如果身為家長的,能夠體悟到「美育」比「智育」重要; 如果身為老師的,能夠不再借用音樂、美術的課來上國英數; 如果孩子能多花些心思在美學的創造與鑑賞時…,我相信我們的生活美學一定會提煉出純粹的感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彥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