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一場課堂學習的改變合作學習

教育部有意從明年二月起,開始在國中階段推廣合作學習,立意良善,不但改變了傳統的教師講述法,也讓學生能勇於思考、互助學習。

   曾有報導指出,台灣的孩子太習慣於「聆聽學習」,而不擅於「表達學習」; 大多數的學生,對於思考、發問、批判、評論,總有某個程度上的恐懼,也因此,透過合作學習,將能逐步改善目前學習的窘況,並將學習權適時地還諸於學生身上。

一、學習共同體的落實:日本教授佐藤學曾提出「學習共同體」的理論,亦即是讓學生的學習,從個人走向群體,從單一走到共同,此舉最主要的用意,便是讓學生能在團體中,聆聽不同組員的聲音,以讓學子學習尊重、聆聽、批判、思考; 在學習共同體的方案中,每個組員都有自我表達的權力,不僅組長要帶頭引導組員的思考方向,還要學習以合理性、差異性的方式來面對組員間的個體差異。在合作學習的理念中,沒有人是教室裡的客人,每個人都是組織裡的一份子,每個發言、每個思考、每個討論過程,都有著舉足輕重的價值。在傳統的教學法中,教師面對的是一班三十位學生,每一位學生被注意到的,可能是三十分之一的機率,然而,在合作學習的理念裡,每位組員被重視的機率也許可以提昇到五分之一左右,這便是教學上的一大突破。在學生學習的路上,我們最擔心學生變成被漠視的客人,這將讓學生沒有前進的動力,也將間接影響學習動力,逐步影響學習成效。在合作學習中,學生將成為學習共同體的一環,每個人都是教室裡的主人,就算沒有發言習慣的孩子,也將因為小組成員較少,被注意的機會變多,在彼此激勵、正增強之下,而不得不學習表達自己的看法。

二、Pisa的活用、理解與分析:近年來,台灣不斷推動閱讀理解、做PisaPirls等相關的結果分析,我們發現,學生在記憶方面的表達,一直優於其他國家,也比理解、分析、活用、詮釋、整合的分數來得高,這意謂著,孩子的思考能力是被動、消極的。在合作學習法中,教師將會拋出一個問題,試圖讓學生去解決; 在解決的歷程中,我們允許組員間有不同的意見,也容許有因討論的意見紛歧所產生的爭執; 在這個解決的過程中,我們看到學生討論的過程被重視了,其中所形成的衝突也將透過問題解決模式而得到平息,這樣的歷程,是值得期待的,對於傳統的「教師講,學生聽」著實有著極大的改變與挑戰。教師的思維必須改變,必須能忍受學生之間的討論衝突,也容忍可能出現的領導權威,也要忍受可能更多班級經營所帶來的困擾,但是,一場教學歷程的改變,其實就如同佐藤學教授所述的「學習的『革命』」,而這樣的革命,是值得的! 就以閱讀理解的層次級別而言,第一、二層次的思考,是個人就可以完成的,而第三、第四層次的答案,也許需要更多的激盪、線索探究,才能擦撞出火花; 特別是第三階段的統整與歸納,不單單是從文本中歸納出結果,更代表著學習典範的移轉從文本的歸納到個體的歸納,藉由不同組員間的討論,進而歸納出組員的默契。

三、合作學習與課程連結:在九年一貫課程中,有所謂課程橫向的連結; 然而,在現實的教學過程中,因為課目分科的關係,加上師資養成的因素,導致雖然同一科目同一課本,卻分成二個老師來上,這與課程橫向連結的初衷,有一些出入。十二年國教在某個程度上,是延續九年一貫的精神,筆者認為,在課程連結上,應該釐清一些現象; 例如,何謂真正的課程連結?是指音樂老師同時要上美術課嗎?抑或是指一個議題可以從語文、社會等不同的領域來切入做教學?在目前的草案中,明訂合作學習的課程在於國文、英語、數學,然而,筆者卻認為,合作學習的精神應該可以廣泛嘗試運用於各個不同的科目,讓每一位老師、學生都能接觸到不一樣的教學情境; 當然,合作學習的境界,便是讓師與生都能在合作學習中,找到學習的樂趣,提昇學習動機,不論在哪個領域,都能有不同以往的學習慾望與需求,表現出最優質的成效; 教師在「合作學習法」進行的同時,也得思考如何改變自己的教法,如何讓學生學習得更有效率,如何設計分組討論的題型,以及如何主持一場思與學的課堂進度。因此,在最終的學習目的,一位美術老師也該略知音樂課的專業素養,體育老師也要略懂健康課程; 而從課目橫向的角度來看,當教到「下雨天」時,語文領域的老師也許可以教學生朗誦有關與下雨天相關的詩,自然老師教授雨天的形成,美術老師則指導學生感受雨天的意境,並嘗試以藝術的方式來表現。這樣的合作模式與課程連結,才是真正進到課程的內裡,而非只是追求表面成效。

四、合作學習是時代的趨勢:以往所謂的學習成功,是強調個人的紙筆測驗分數; 然而,在現代的學習時代中,懂得與他人互助、合作、團體生活,才是致勝的關鍵。綜觀這幾年來,許多的企業家感嘆,有些學生成績好、名校畢業,但是進入職場工作之後,卻發現他們不容易融入團體生活,不喜歡與他人合作學習、對於其他同仁的態度也自視甚高…等,這些都是現今時代裡,不易被認同的。在合作學習的領頭之際,我們希望培養學生有能力去面對未來的社會所需,讓他們知道單打獨鬥是會被淘汰的; 當學生在學習合作學習的時候,也許會感到困擾:「明明我成績這麼好,卻被分配到與這麼差的同學一組,不是我吃虧嗎?」這時教師必須告知學生,合作學習不是只有看成績,而是包括是否會幫助落後的組員、是否尊重不同人的想法、有否具有領導或被領導的能力、是否過於強調個人主義而忽視群體生活、是否只強調自己的成功,而漠視他人的學習過程…。當學生能夠知道學習、合作的價值之後,便容易放下自己的偏頗眼光,進而移轉到他人的學習經驗,見賢思齊,同時也更要見不賢而告知其不周之處,以獲得群組的集體成長。

五、合作學習的反思與精進:合作學習的立意良善,是眾所周知的; 然而,在真正落實之際,必會有一波反彈、挫折與錯誤的觀點,筆者提出可能出現之問題,期盼提出解決之道。

(一)在一個班級中,一定會有主人,也一會有客人; 弱勢的學生,在小組間也許會遭致排擠、厭惡,教師該如何處理呢?

(二)若有家長認為:「我的孩子功課很好,可不可以安排他在較好的組別,因為這樣才不會被其他同學拖下水」,教師如何與家長溝通?

(三)在現今的測驗中,依舊是強調紙筆為主,為什麼要讓學生討論呢?討論好就代表學生在考試中能拿到好成績嗎?

(四)同一個組別中,每一位組員的分數都相同嗎?

(五)分組評分的指標從何而來,是否有主觀、印象的分數?

(六)分組之後,若再採取口頭發表、逐題討論,是否會影響課程進度?

(七)教師是否曾經接受過類似分組合作學習的進修課程呢?

(八)每星期、每學期要進行幾次的分組才適宜呢?

(九)組別中的成員,是否會每一次都更換呢?

(十)組員間的意見紛歧,教師讓如何化解?

(十一)           老師在面對學生的問題挑戰時,如何化解並做正確的引導?

(十二)           如果有學生個人主義極重時,教師如何引導?

 

合作學習是時代與教育互相交融的指標; 教師已經不是傳統的台上講述者,而是成為一位在組別間巡視的課程領導者; 學生已經不再是單純坐在台下聽課的「乖孩子」,而是成為一位發現問題、思辨問題、表達見識的「活孩子」,必要時,可以與教師一同針對課室議題,透過集思廣益,提出「對諍」的可能性。

   「教育的改變就是一場學習的改革」,每一段改革的路程都是辛苦的,每一次的課程落實,都需要教師、學生、家長、教育當局四方面做徹底的溝通,方能彼此信賴,取得最佳的學習效果。筆者期待,合作學習能夠真正落實於課堂中,真正讓學生能活化思考、腦力激盪,教師也方能在課程歷程中,教學相長,讓學生得到最有效的學習。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彥佑 的頭像
    彥佑

    洄瀾墨客

    彥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