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體制外的學習--<<沒有學校的日子--那些旅行中學會的事>>

 

    在一個多元的時代,知識的習得未必只有在學校才可取得; 當學校已非成為學習的唯一管道時,體制外的學習,便成了築夢者嘗試接觸的方式了。

 

    大家耳熟能詳的一句話:「行萬里路勝讀萬卷書」,除了告訴我們,靜態的學習與動態的旅遊是可以相提並論的,也告訴我們,戶外的旅遊在某個環節上,是優於讀書的。

 

    當我們接受資訊的管道越便捷,意謂著我們的生活將不再只是自己、居家、書本,而是群體、戶外與世界。透過不同元素的彼此激盪,我們可以去探索這個世界,重新定位自己,在當下與過去、未來交錯的時空中,沈澱自我,為自己的人生目標下一個更準確的定義。

 

旅行,於是成了一個人可以安身立命、築夢踏實的管道之一; 不需耗費多龐大的資金,一雙腳、一單車、一雙眼、一顆心,隨時可以出走,進行一趟城市的小旅行; 在這個行走的過程中,不需過度的行囊、擔憂與準備,因為簡單的旅行,就是自己心安理得的放空、毫無羈絆的放逐,心無枷鎖地放浪,何需過於專注旁人的眼光? 旅行的本質便在於從心、重新看待自己,看看自己有多大的能耐與自己對話,與社會互動; 適者便持續下一階段的旅程,不適者則調整自己的步伐,放慢腳步,好好思索我與旅行的關係,大不了,回家休息,讓自己過過最悠哉的生活,如此爾爾!

 

    因此,在這樣的前提下,本書作者暖暖寫下了<<沒有學校的日子>>。高職還沒有畢業的他,就決定休學一年,放下沈重的課業,與老師同學話別; 他的校長沒有阻止他的夢想,只是告訴他:「記得隨時寄卡片回來,好讓我們知道你在哪裡?」就這樣,一位高中生出發了,他到了歐洲,到了埃及、印度…,到了一個有夢的地方。他讓所有的際遇牽著他走到下一個國家,不需要刻意地安排行程與計劃,因為他知道,旅行的空間移動就是最巧妙的,每一次的對話、認知、所見所聞,都會引導他再走進不同的目標,換上不同的心情。

 

    在這本書中,作者暖暖依照幾個方向來整理旅行的心思:人、事、念頭。在「轉角遇見的第幾個『人』」中,足以見到暖暖的旅行,從一個人的生活,進而融入到當地的境遇,並且在這些人中,看到不一樣的自己,激發出不同的思考模式,也改變了對於旅行的思維想像。

 

在「那些旅行中學會的『事』」中,是作者暖暖在學校的課程中不曾擁有過的,但對人生卻充滿啟發助益的; 所謂不經一事不長一智,也讓我們見證青春年少的暖暖,在旅行之後所看到的成長與體悟。在「某些『念頭』」中,提出了暖暖對一個國家、一個人、一個生活的憧憬與期待,也許是充滿能量的,也許是負向消極的,但是往往念頭一轉,柳暗也能花明,枯木也會逢春; 而旅行何嘗不就是不停地追逐,擦撞出下一站的念頭,才能讓我們試著走出下一步嗎?

 

    一個有意義的旅行,絕對不只是單純的走馬看花、吃喝玩樂,而是要深入核心,與當地的人互動、與當地的文化對話,了解一個地方之種種奇妙因子; 所以,這些學校沒有教你的冒險、挑戰、夢想、生涯,在暖暖的書中,我們學習了,並且深深期待我們也有壯遊的勇氣與心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彥佑 的頭像
    彥佑

    洄瀾墨客

    彥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