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體制外的學習--<<沒有學校的日子--那些旅行中學會的事>>

旅行-學習的另類管道

   在一個多元的時代,知識的習得未必只有在學校才可取得; 當學校已非成為學習的唯一管道時,體制外的學習,便成了築夢者嘗試接觸的方式了。  

大家耳熟能詳的一句話:「行萬里路勝讀萬卷書」,除了告訴我們,靜態的學習與動態的旅遊是可以相提並論的,也告訴我們,戶外的旅遊在某個環節上,是優於讀書的。

   當我們接受資訊的管道越便捷,意謂著我們的生活將不再只是自己、居家、書本,而是群體、戶外與世界。透過不同元素的彼此激盪,我們可以去探索這個世界,重新定位自己,在當下與過去、未來交錯的時空中,沈澱自我,為自己的人生目標下一個更準確的定義。旅行,於是成了一個人可以安身立命、築夢踏實的管道之一; 不需耗費多龐大的資金,一雙腳、一單車、一雙眼、一顆心,隨時可以出走,進行一趟城市的小旅行。

旅行-一段放空的自我沈澱

在這個行走的過程中,不需過度的行囊、擔憂與準備,因為簡單的旅行,就是自己心安理得的放空、毫無羈絆的放逐,心無枷鎖地放浪,何需過於專注旁人的眼光? 旅行的本質便在於從心、重新看待自己,看看自己有多大的能耐與自己對話,與社會互動; 適者便持續下一階段的旅程,不適者則調整自己的步伐,放慢腳步,好好思索我與旅行的關係,大不了,回家休息,讓自己過過最悠哉的生活,如此爾爾!

   因此,在這樣的前提下,本書作者暖暖寫下了<<沒有學校的日子>>。高職還沒有畢業的他,就決定休學一年,放下沈重的課業,與老師同學話別; 他的校長沒有阻止他的夢想,只是告訴他:「記得隨時寄卡片回來,好讓我們知道你在哪裡?」就這樣,一位高中生出發了,他到了歐洲,到了埃及、印度…,到了一個有夢的地方。他讓所有的際遇牽著他走到下一個國家,不需要刻意地安排行程與計劃,因為他知道,旅行的空間移動就是最巧妙的,每一次的對話、認知、所見所聞,都會引導他再走進不同的目標,換上不同的心情。

   旅行--用眼睛看台灣

前陣子,因為腳傷,請了一個多月的假,原來和孩子約定要在畢業典禮的時候康復來參加,豈料到,醫生跟我說韌帶的傷很不容易好,騎碼得花上三個月以上的觀察。典禮結束之後,孩子都紛紛畢業各自「找樂子」去了,只留下一個孤獨又殘廢的人,守候在教室,等待「有緣人」到教室陪伴。幾天的等待,依舊沒有「善心」人士前來探視,乾脆向學校請了假,展開原先早已計劃卻不幸泡湯的鐵道旅程。
  
我很喜歡旅行,那是上大學後開始培養的樂趣。不論是騎單車、機車、溜直排輪、坐火車,統統是我的最愛。我更喜歡自己一個人,坐著普通號的列車,看著窗外的風景,一幕一幕往後挪移; 窗子就像是一個永遠無法對焦的鏡頭,總是無法抓清眼前的任何一刻。尤其當列車經過鄉間時,偶爾一陣花香、叫賣聲,甚至是炊煙、燒柴、牛糞的味道,都足以勾我小時候的回憶。
    
自從上次腳傷,我幾乎已經悶在家裡一個月,哪裡也去不得; 經過我向醫生詢問是否能走路,也向老爸央求半天之後,我才抱著「如履薄冰」的心情,進行我的「眼睛之旅」。

旅行-台灣、鐵道、花東景
  
以前的鐵道旅行,總是免不了在每一個小站徒步奔走,停下來到鄉鎮的中心晃一晃,算準下一班列車到站的時刻,吃吃小吃也好,或者找找老房子,看看那個鄉鎮有沒有什特別的景緻; 接著再繼續往下一個小站出發。我喜歡鄉村小鎮更勝於繁華的市區,也許是小鎮能閒逛的地方不會太擁擠,也不致於烏煙瘴氣; 而熱鬧的大都會,卻往往充斥著過多的喧囂聲與繁絃急管的嘈雜聲。小時候早已習慣恬靜的生活,所以在鄉間小路聞聞「鄉村味」倒也是充滿著古早味。
  
這次的旅程,我從高雄出發到台東,沿途共經過三種幹線:分別是西部線、南迴線和東部線。景色各有不同,也讓我能大飽眼福。西部線從高雄以南,充滿南洋風情,屏東一帶的椰子林再到枋寮以下的海岸林,到處都是豔陽晒下的暑熱痕跡,和著西海岸吹來的海風與浪濤聲,更帶來夏天的滋味。
  
繞行至南迴線時,由於山洞與隧道的關係,手機一度接收不到訊號。看到的兩旁盡是山谷、溪流與岩壁,當火車越往深山走,就越望不海。這一段更感覺得涼爽,因為熱氣早已被森林的樹蔭和山壁給阻擋、蒸騰了; 而且坐在這一段,可以感受到,自己是多麼地親近大自然,也似乎感覺自己就有如山裡的一份子; 還有一兩處早已灰飛煙滅的老房舍和老車站,可以說是充滿古樸風情的路段。我也想起暖暖的這本書<<沒有學校的日子>>,好像就是像我一般的背包客,和自然融合,和天地交友。
  
約莫五十分鐘後,我隨著火車一路迤邐到了東海岸; 眼睛張大一些,隱約可見孤懸在海外的小島蘭嶼,似有若無地座落在海外。東部的海水,比西部清澈、湛藍,浪花似乎也比西部更有情調。火車時而親近海岸,時而遠離; 但不變的是,鐵路永遠和海岸線一路伸展蔓延開來。台東地區的車站分布,同花蓮一般,都以小站居多,而錯過這一班,就得再耗上一個多小時才有下一班; 所以以我目前純粹用「眼睛」旅行的狀況而言,根本不適宜長程在鄉鎮中步行。

旅行-花東人情味
    
以前在花蓮唸書的時候,曾經一個人坐火車到台東,沿途找幾個小站停下來歇息,才發現這些地方許多古厝、車站都已人去樓空; 有些車站踏出來,連賣吃的攤販也沒有,更別說那那些小商家了; 而且更誇張的是,有的站根本沒有站務人員,有些站也沒有明顯的指標。我只記得幾年前的那一趟花東「苦行」,是露宿在花蓮東竹車站,隔天一早,拖著疲憊又忐忑不安的心,趕緊搭直達車回花蓮了。
直到買了車子之後,我鮮少坐上火車,或用走路的方式在鄉鎮上遛達。一直到了這一刻,我才發現,用眼睛旅行,就像是在欣賞一齣大自然的電影,任由窗外的景色自導自演,不用耗費多餘的力氣,只需要用心裡的聲音,微微讚嘆出:「啊~好美」。
  
坐著普通號列車旅行一點也不累,不但可以坐在固定的位置,享受窗外的風光,更可以省去踏出月台的疲累與錯過下班車的困擾。難怪現在一群瘋鐵道的「鐵路達人」,看到火車從遠處緩緩駛進時,莫不抱著期待的心情!

太習慣了大山大海、壯天壯地的旅遊,這種小區域型、唾手可得的慢活旅遊,反而突顯其方便性與在地情。俗話說得好:「近廟欺神」,在旅遊的意圖中,我們往往只追求遙遠、如天際般夢境的旅行,對於居家附近的小街小屋、小花小草,卻常常視而不見,忽略了旅行其實只是一種空間的移動、心境的轉換與視覺的差異。
旅行我的城市街廓遊
  
南台灣的冬日,微涼,午后的四點,恰如盛夏裡的六點,黯淡; 天朦朦的,冷鋒一刷又一刷地向天際略過,什麼也沒留下著。這樣的瑟縮,反而更容易在自家附近,悠哉地踱步著。
  
我的旅程,就從捷運獅甲站一帶開始啟程。獅甲站,在高雄的市中心偏南,距離市中心的百貨商圈,約莫五分鐘的車程; 另一端,距離大型購物超市,也約莫五分鐘,以此為圓心,方圓五百公尺所劃出來的漫步地圖,包含勞工公園、假日花市,以戲獅甲聞名的廣濟宮、知名廣播電台、游泳池,生活機能堪稱良好。同我在午後三、四點出沒的民眾,絕大多是居住在這一帶,趁此陰涼閑適的空閒,出來瞎晃的。
  
我隨著紅綠燈號誌,隨興地又停又走來決定下一個旅程,遇紅則轉,遇綠則停。第一站在獅甲國小,那是十多年前的記憶了。父親總會先帶我到對面的勞工公園運動,隨後便自然地跟橫越中山路,走到獅甲國小「續攤」,大概是國小裡有比較多適合孩子玩的遊樂器材吧! 現在的獅甲國小,蓋得彷若一座小型遊樂園,建築物的顏色斑斕,有別於一般制式建築的校園,空間的擺設與規劃,亦像樂園裡的動線,走著走著,便訝異於是否有白雪公主、或者魯夫、喬巴會在某個涼亭出出現。

旅行-隨意漂流的旅人
  
獅甲國小一旁的廣濟宮,是在地居民的中心信仰,每年都會舉辦「戲獅甲」活動; 獅甲一帶的居民特別熱衷於自己里內的活動,每逢十月左右,萬人空巷,人潮絡繹不絕; 平日的廟宇,並沒有特別亮眼之處,倒是被夾雜在市中心矗立的大樓間,更顯其靜謐與安然。許多香客是來自於一旁的三多商圈,久聞廟宇的聲名大噪,便特地前來朝聖。
  
而一旁有許多小巷弄、百廢待舉的空地,據說這些空間,未來將成立高雄市立最大型的圖書總館,並結合鄰近的高雄港、貨櫃中心、音樂流行廣場、光榮碼頭、八五大樓、物流園區、軟體經貿園區,即成為指日可待的明日之星; 而眼前的這一片,卻和未來的憧憬有著極大的反差,與想像實難連結,猶如一隻尚未羽化的毛蟲,靜待蛻變成蝶的心情。
  
還有八五大樓附近的成功路上,沿路的榕樹,被修剪成頗有造型的: 一隻振翅待飛的小鳥、一座讓人歇腳的涼亭、一棵綴滿飾品的聖誕樹。許多路人途經,紛紛拿起相機,開始自拍,或立上腳架,為生活留些吉光片羽與迷人倩影; 有的人,在一叢綠意的榕樹旁,閒話家常了起來; 這般的午后,有大樓的庇蔭光影,有盎然油綠的圍繞,有面海的開闊; 這樣的氛圍,十足愜意,反映了城裡小民清淨的一面,這樣,又何勞駕車盡往山裡奔馳?
  
我獨愛這城市裡的小旅行、生活裡的小確幸; 不用多費金錢、心神、時間; 放慢腳步,放下塵俗,給自己一個悠活的空間,隨興恣意地在城市裡漫步、想像、體驗吧!

旅行-人、事、念頭的交會    

在這本書中,作者暖暖依照幾個方向來整理旅行的心思:人、事、念頭。在「轉角遇見的第幾個『人』」中,足以見到暖暖的旅行,從一個人的生活,進而融入到當地的境遇,並且在這些人中,看到不一樣的自己,激發出不同的思考模式,也改變了對於旅行的思維想像。在「那些旅行中學會的『事』」中,是作者暖暖在學校的課程中不曾擁有過的,但對人生卻充滿啟發助益的; 所謂不經一事不長一智,也讓我們見證青春年少的暖暖,在旅行之後所看到的成長與體悟。在「某些『念頭』」中,提出了暖暖對一個國家、一個人、一個生活的憧憬與期待,也許是充滿能量的,也許是負向消極的,但是往往念頭一轉,柳暗也能花明,枯木也會逢春; 而旅行何嘗不就是不停地追逐,擦撞出下一站的念頭,才能讓我們試著走出下一步嗎?

一個有意義的旅行,絕對不只是單純的走馬看花、吃喝玩樂,而是要深入核心,與當地的人互動、與當地的文化對話,了解一個地方之種種奇妙因子; 所以,這些學校沒有教你的冒險、挑戰、夢想、生涯,在暖暖的書中,我們學習了,並且深深期待我們也有壯遊的勇氣與心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彥佑 的頭像
    彥佑

    洄瀾墨客

    彥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