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台灣的青年指揮吳曜宇獲得了貝桑松指揮大賽的首獎,令台灣藝術界振奮,這是指揮界的奧運,也是年輕人的驕傲。
    儘管這顆明日之珠是台灣之光,但是對於台灣藝術教育,我們又施予他多少的養料呢?前陣子,一則新聞指出,教育部將投入每年一億的經費,挹注美感教育的成長; 當時,許多關心教育人士的家長指出,美感教育沒有考試、是邊緣科目,應該不用花太多錢,這是事實,也是偏頗的想法。時代走到了此刻,我們的學生,其實缺乏許多美感的陶冶,許多家長更是不知道,這種軟性的音樂、舞蹈、美術、戲劇便是透過視覺、聽覺、動覺等五感,去善化人心,使其在環境的影向下,耳濡目染; 這也就是為什麼研究指出所謂的「莫札特效應」。
    而更深層地說,美感教育,是僅次於品格教育的基礎,有了美感,筆者相信,他會對周遭的事物,有更寬闊的胸襟,有更唯美的想法,有更率真的思維; 對於同儕,也會更同理,更尊重彼此; 所以,不要小看一首歌的力量、一張畫的視覺效果,它也許就像目前最火紅的黃色小鴨一般,具有療癒人心,砥礪學子向上向善的功能。
    回到教育的層面,吾人太常將「外國的月亮比較圓」掛在嘴邊,但是在吳曜宇的事例中,我們看到,他不但從未在國外學習過,甚至大學時仍唸資訊相關的科系,只有小時候和研究所有鑽研一些; 這也讓我們看到,台灣學校端在灌溉藝術教育時,仍是不輸給國外的; 無獨有偶的,之前另一位台灣之光呂紹嘉(現代國家交響樂團總監),也是Made In Taiwan。
   眾所周知,不論是音樂、美術,在台灣都是條充滿荊棘的路。我總告訴家長,我們並非要培養學生成為藝術家,而是要培養一位懂得欣賞藝術的人; 「懂得欣賞」是一種能力,它可以帶給學生更多元的欣賞面向; 當然,身為師長的,可以營造一個簡單的藝術情境,例如播放古典樂曲、佈置世界及台灣名畫,找一天時間進行藝術饗宴之旅,好好幫助默默耕耘的藝術工作者,特別是優秀的下一代。
    在我們高喊「台灣之光」之際,也請反思我們是否把握了各領域的人才,或是埋沒了他們的潛能。我們要的是更多的教育機會,而不是過多的人才消費。透過這則報導,也許能讓美感教育受到重視,也許能逐步陶冶學子的真性情; 總之,我們都肯定藝術的美感,是追求人性真善美不可或缺的泥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彥佑 的頭像
    彥佑

    洄瀾墨客

    彥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